下肢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动态分析与治疗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患者治疗后的超声特征与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3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NIR II FL bioimaging12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根据随访过程中的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与治疗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和复发风险时间点。结果 随访过程中共34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复发情况纳入复发组,其余93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复发组SCH727965 IC50的股静脉[FV,(8.53±1Compound C临床试验.51)cm/s]等超声血流信号值均低于未复发组[(19.79±5.29)cm/s,t=12.231,P<0.001];治疗6个月后的D-二聚体水平与FV(r=-0.499,P<0.001)、肌间静脉(CIV,r=-0.588,P<0.001)、腘静脉(POV,r=-0.538,P<0.001)的超声血流信号值均呈负相关关系;治疗6、9、12个月后的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的复发风险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可监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后的复发风险,在抗凝治疗3个月后应开始注意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异常升高,延长患者的抗凝治疗时间,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