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由于水稻高抗品种的缺乏,化学防治仍然是水稻纹枯病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在丝核菌引起的病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室内诱导突变体、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转录组学的方法,探究了不同融合群upper genital infections丝核菌对SDHIs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多核与双核丝核菌与SDHIs杀菌剂结合方式的差异,揭示了丝核菌抗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策略,同时为SDHIs杀菌剂的创制和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不同融合群丝核菌对SDHIs杀菌剂的敏感性。萎锈灵、啶酰菌胺、噻呋酰胺和氟唑菌酰胺对丝核菌的EC_(50)平均值分别为0.1881±0.071 mg/L、1.5513±0.4516 mg/L、0.4846±0.8034 mCompound C分子量g/L和0.0422±0.0130 mg/L。氟唑菌酰胺对不同融合群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而双核丝核菌AG-Bb对噻呋酰胺不敏感,抗性倍数高达44.5272。2.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氟唑菌酰胺的敏感基线及抗性风险评估。从2020~2021年辽宁省8个水稻主产区154株水稻纹枯病样中分离到114株病原菌,经ITS序列和r DNA-ITS基因的特异性鉴定,均属于立枯丝核菌AG1-IA融合群。通过立枯丝核菌(AG1-IA)对selleckchem ICI 46474氟唑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表明自然界中水稻纹枯病菌对氟唑菌酰胺尚处于非常敏感的水平,建立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氟唑菌酰胺的敏感基线0.0505±0.0192 mg/L。不同地区来源的立枯丝核菌对氟唑菌酰胺的敏感性差异分析得知菌株的来源与地理位置无相关性。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获得了1株中抗突变体和2株低抗突变体,突变频率分别为0.21%和0.33%,多抗性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对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百菌清和三乙膦酸铝均无交互抗性,建议交替使用以达到延缓抗性的产生。3.噻呋酰胺对多核与双核丝核菌琥珀酸脱氢酶结合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同源建模构建多核与双核丝核菌SDH的蛋白四链体并与噻呋酰胺小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明确AG1-IA融合群与噻呋酰胺的对接自由能优于AG-Bb融合群。噻呋酰胺对多核(AG1-IA)与双核(AG-Bb)丝核菌中SDHB、SDHC和SDHD亚基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浓度处理表达水平呈多样性。噻呋酰胺处理SDHA亚基后,与空白对照相比,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浓度下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噻呋酰胺处理多核(AG1-IA)和双核(AG-Bb)丝核菌不同时间段后,随着时间增加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呈先降低再上升再降低的趋势。4.噻呋酰胺胁迫多核与双核丝核菌的转录组分析。多核处理组中,菌株体内下调基因数量显著高于上调基因,双核处理组中,上调基因数量显著高于下调基因。KEGG分析表明,双核处理组中的ABC转运蛋白数量是多核处理组的2倍,这表明双核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耐药性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来源于ABC转运蛋白在机体中的显著增多有关。综上所述,通过对丝核菌与SDHIs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抗性风险评估、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药剂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初步揭示了SDHIs杀菌剂对不同融合群丝核菌由于药剂与靶标位点及结合能的不同而表现出敏感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