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和大菱鲆是我国从国外引入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目前,我国两者的产量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本研究病料分别来自河北唐山某养殖场的“玻璃化病”南美白对虾和山东莱州三山某养殖厂的三批不同时期发病的大菱鲆。对两种病料样本均进行病原体探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等手段,分别发现了有潜在致病性的新型病毒和致病菌Non-medical use of prescription drugs。在南美白对虾中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新型马纳病毒科(Marnavirus)病毒,并命名为白石病毒(Baishivirus,Gen Bank:ON550424)。基因组核酸序列与已知病毒同源性仅为64.96%,覆盖率8%。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确定了其致病性。在此基础上,以白石病毒ORF2基因片段为靶标,建立了RT-q PCRBMN 673供应商的检测方法,实现了对白石病毒核酸快速检测。在第一批和第二批病料大菱鲆中分别发现新型异疱疹病毒片段和新型大菱鲆疱疹病毒(Scophthalmid herpesvirus 1,Sm HV-1),其保守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病毒同源性分别为57%和47%。以Sm HV-1的衣壳蛋白成熟蛋白酶基因片段为靶标的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可在30min内完成病原体检测,检测限达到23拷贝数/μL。此外,对前两批样本中的细菌进行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第一轮疫情中弧菌为潜在的主要致病菌;第二轮疫情中,杀鲑气单胞菌与Sm HV-1是共同selleckchem FUT-175造成大菱鲆死亡的共同潜在病原体。针对第三轮样本,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出致病菌杀鱼爱德华氏菌。本文对养殖南美白对虾和大菱鲆的疫情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证据支撑。同时,建立的两种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利于病害防范,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