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术后房颤(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是心胸外科术后常见的新发心律失常并发症,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并有导致心脑血管栓塞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是一种不良预后指标。目前更多研究关注于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前用药对术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关于术中常用于辅助麻醉的右美托咪定对术后房颤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且有关研究更多关注于术后房颤发生率最高的心脏手术,而其对于术后房颤发生率较高的胸外科手术影响的相关研究是缺乏的。方法:本文采用了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使用了2018年-2022年在我院诊断出肺癌并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治疗的412例符合纳排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根据右美(0.4μg/kg/h)使用记录分为右美组和非右美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方法先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进行了单因素回归分析,最后纳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了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治疗的肺癌患者术后房颤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术后房颤总发病率为412例中的39例(9.47%),136例(33%)患者在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在未排除相关干扰因素时,右美组与非右美组组间在术前体温、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术后钾离子浓度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应用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Docetaxel纯度,在此条件下,得出结果为术后房颤发生率在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的患者(n=15,11.0%)和未使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的患者(n=24,8.7%)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47)。此外,两组患者在术后房颤首次发生时间(p=0.417)、持续时长(p=0.795)、是否复发(p=1.000)、是否转复窦律(p=0.967)及住院时长(p=0.114)等短期预后方面也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体温和术后疼medical school痛是术后房颤发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后发现术中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仍与术后房颤发生率无关。结论:1.老年肺癌患者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时,术中是否应用右美与术后房颤发生率及转归情况并无明显影响。2.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低体温及术后疼痛(术后非甾体抗炎药补救镇痛)是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其显著相关。3.右美组术前体温低于非右美组,术后选择应用静脉自控镇痛的患者也低于非右美组,在相对不利条件下,两组术后房颤发生率相当,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能PR-171小鼠更有益于老年患者。4.老年肺癌患者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时,适当保温及术后完善镇痛可以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术中右美的应用可能更有益。本研究为老年肺癌患者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时,适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术后房颤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