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多模式影像学检查下Coats病的临床特征,描述并分析Coats病患者的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黄斑纤维化这一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炎症在Coats病进展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包括眼底彩色照相、眼部B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Coats病患者资料。(1)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多模式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眼底照相、荧光造影、眼部B超以及OCT结果,归纳汇总常见影像学特征,统计并总结各种影像学检查检出体征的特点以及出现频率等。(2)从初次就诊未发生黄斑纤维化的患者的多次随诊资料中筛选最终发展为黄斑纤维化的患者,重点关注其OCT检查中黄斑区的影像学特征,并以黄斑纤维化为不良转归指标,将首诊时未出现黄斑纤维化的患者按照末次随访是否出现黄斑纤维化分为两组,通过比较组间OCT检出特征的差异,并使用卡方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CT检出特征与黄斑纤维化这一不良预后指标发生的相关性。(3)分析OCT影像中的炎性指标高反射点(Hyperreflective Foci,HRF)出现的位置以及出现频率,并对患者房水样本进行细胞因子水平检测,评估Coats病患者眼bioorganic chemistry内炎症水平的高低。构建小鼠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模型观察验证。首先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模型(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调控炎症反应的小胶质细胞进行亚群差异基因分析,比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变化。通过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抑制Fulvestrant生产商剂PLX5622清除小胶质细胞,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以及无血管区面积的变化,以及病变退行期血管重塑和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使用qRT-PCR检测清除小胶质细胞后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Coats病43例共43只眼,分期2A至3A2期,其中男性40例,女性3例。年龄2~60岁,中位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exidartinib-plx3397.html年龄13岁。眼底照相显示,患者视网膜均存在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黄白色点状、片状以及环状渗出(100%)。其中,多数累及黄斑区,部分累及黄斑中心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43眼均出现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扩张及血管形态异常,最常见于中周部。眼部B超显示,半数患者眼底可见视网膜脱离,其他体征包括球壁片状钙化、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玻璃体内絮状回声等。OCT检查最常见视网膜内硬性渗出,半数可见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前膜以及视网膜内积液。进一步综合眼底照相、眼部B超以及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43眼中共21眼出现视网膜下液,提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中,眼底照相提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9眼(42.9%),眼部B超提示18眼(85.7%);12眼(57.1%)眼底照相未能明确但经OCT检查存在视网膜下液;3眼(14.3%)视网膜下液在眼部B超中未发现而由OCT检出,提示OCT在检出细微体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2)OCT检查分析43眼黄斑区病变特征,可见黄斑区渗出(40眼,93.0%)、黄斑囊肿(22眼,51.2%)、黄斑下液(3眼,7.0%)以及黄斑纤维化(13眼,30.2%)形成。其中,13眼在随诊中发展为黄斑纤维化。以出现黄斑纤维化作为不良预后指标分组分析后发现,视网膜下液以及视网膜下渗出在两组间分布存在差异;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z=2.084,p=0.037<0.05)。(3)35例患者OCT检查提示存在大量代表吞噬脂质的小胶质细胞的HRF,主要集中分布在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对其中3例Coats病患者检测房水样本细胞因子可见检测3例Coats病患者房水样本发现,房水中IL-6、IL-8、MCP-1等炎性因子以及ICAM、VCAM等黏附因子水平显著增高,提示炎症因素可能参与Coats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使用OIR模型进行体内验证,重点关注对应HRF的小胶质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可见OI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表现为细胞胞体变大,突起变短。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OI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高表达炎性细胞因子Lgals3、Lgals1、IL1-β、TNF-α、MCP-1及FKN等。PLX5622连续给药能有效清除视网膜中的小胶质细胞,结果发现小胶质细胞清除后OIR模型新生血管和无血管区面积均出现减小而在血管重塑期清除小胶质细胞导致血管密度增加,视网膜细胞凋亡减少。此外,清除小胶质细胞后视网膜细胞因子MMP2、CXCL13、VCAM1、CCL9、IL-1-β、IL-6、TNF-α、IL-10、IL-34和IGFBP1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OCT对于Coats病黄斑区微小病灶病变的发现更具有优势。传统眼底照相、FFA、眼部B超在临床应用中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传统眼底照相能够直观反映后极部的渗出情况但是难以检出细小的视网膜下液以及早期血管改变,并且难以观察中周部变化。FFA是诊断血管病变最直观且权威的检查方法,但是作为一项有创检查在临床使用受限,且不能显示视网膜断层结构中的病变及所在层次;眼部B超方便快捷,但是检出体征特异性较差,更适合作为辅助诊断的次要检查。OCT检查的优势在于可直观对Coats病的黄斑区视网膜微小病变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基于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CT检出的视网膜下液这一体征与黄斑纤维化的发生相关,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结合Coats病患者房水检测结果以及基础实验提示,OCT中检出表现为高反射点的炎性小胶质细胞在疾病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这些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Coats病的临床特征,提高Coats病的检出率,了解Coats病进展中的危险因素,对潜在可能发展为黄斑纤维化的患者进行重点关注,减少不良转归的发生率,挽救远期视力。关于炎症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初步探索有助于推动对Coats病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从而为Coats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