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桃仁-红花-赤芍”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筛选桃仁-红花-赤芍的有效活性成分,使用PubChem数据库查询各成分的SMILE结构,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进行靶点预测,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中风后失眠相关靶点基因;使用VENNY 2.1软件预测桃仁-红花-赤芍和中风后失眠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进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inundative biological control;利用Metascape在线分析工具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Regorafenib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借助微生信作图网站展现分析结果。借助Autodock软件将药物中的关键GSK126作用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并将结果通过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桃仁-红花-赤芍靶点585个,中风后失眠靶点2204个,交集靶点221个;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芩素、β-谷甾醇、木脂素等;核心靶点为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protein kinase,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3等;GO分析条目共2832个,KEGG分析到202条通路。根据KEGG分析,预测主要通过癌症、癌症中蛋白多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都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结论:桃仁-红花-赤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中风后失眠,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