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试验验证探讨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对于炎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Elexacaftor体内研究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of Oxytropis falcata Bunge,FOFB)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SEAdatabase、SwissTarget 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预测TFOFB相关靶点。从Digenetic ancestrysGeNET、GeneCarFG-4592溶解度ds和Geneclip3数据库收集与炎症相关的靶点,通过靶点映射确定活性化合物作用于炎症的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疾病-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图。借助Omicshare和Metascape数据库分别对化合物与炎症的交集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用Griess法检测活性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NOS的影响,以验证其抗炎活性。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与炎症共同靶点432个,关键靶点5个,包括AKT1、HSP90AA1、EP300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FOFB抗炎主要调控cAMP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Trp通道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7-羟基黄烷酮、2’-4’-二羟基查尔酮这两种化合物可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i NOS,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结论:镰形棘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应、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有关,可为未来深入研究镰形棘豆黄酮类化合物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