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乳腺癌作为最常见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和死亡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两癌”筛查的广泛开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5年的生存率已得到很大提高。但很遗憾,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不理想,如与疾病相伴随的疼痛、伤口黏连,以及忍受着化疗带来的恶心、脱发,甚至担心疾病的复发等,致使她们存在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在诸多不适中,一种持续的、主观的、且无法通过休息而得到缓解的疲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是能够缓解这种癌因性疲乏的积极措施,当前已有多种有氧运动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进行干预治疗,以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减轻癌因性疲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主动参与性与术后康复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且不同锻炼方式的康复效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不同有氧运动之间的康复效果比较已成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探究广场舞和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甲乳外科和肿瘤科2021年5月-1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更多的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43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8人),广场舞干预组(50人),太极拳干预组(45人)。对照组采取传统康复锻炼,广场舞组和太极拳组在术后10天内的康复锻Cancer microbiome炼同对照组,10天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广场舞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对照组参照编制的”乳腺癌术后有氧运动康复操”按照步骤循序渐进进行锻炼;广场舞组按照本研究小组与芜湖市体医融合专家组联合制定的”广场舞个性化康复方案”实施康复锻炼;太极拳组按照24式简化太极拳进行锻炼,所有运动时间均约为45分钟。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表、癌因疲乏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测量和评价,分别测量术后1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各量表的数据,为避免组间沾染,三个小组均在不同的病区或活动场所;为避免研究者偏倚,所有测量均实行评价者单盲。所得数据用SPSS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2)术后3组患者均有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3组负性情绪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1-3个月时最为严重,而太极拳组和广场舞组在负性情绪自术后1个月时已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太极拳组和广场舞组之间对比中,焦虑得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抑郁得分在3个月的指标太极拳组优于广场舞组(p<0.05),而在6个月时,太极拳干预组的抑郁得分优于广场舞干预组,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3)在癌因性疲乏各个领域维度上3组均出现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干预明显优于传统康复锻炼组(p<0.05),但在情感疲乏维度,广场舞干预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躯体疲乏维度,太极拳干预组和对照组躯体疲乏在1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太极拳运动组和广场舞运动中在癌因疲乏指标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异。(4)广场舞干预组和对照组在3个月时生活质量主观感觉和社会领域无明显差异(p>0.05),太极拳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会领域3个月和环境领域6个月无明显差异diABZI STING agonist(p>0.05),其他数据指标均有明显差异;广场舞干预组和太极拳干预组在生活质量主观感受3个月时和生理领域6个月时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对比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太极拳干预组的康复数据均优于广场舞干预组。研究结论:(1)乳腺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癌因性疲乏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太极拳或广场舞运动干预均能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况,减轻患者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康复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术后康复锻炼。(3)与广场舞运动干预相比,太极拳运动在改善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和癌因疲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略优于广场舞组。(4)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运动强度中等,康复效果较好,且两者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乳腺癌患者回归社会提供很好的锻炼和交流平台,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