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准确感知个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对及时干预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该研究探讨了心血管疾病风险感知水平与客观计算风险之间的一致性,并分析不同风险感知类别在身体活动和健康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3月至8月在中国湖州市长兴县2个社区及杭州市1所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体检科,选取年龄在20至80岁之间,且无心血管疾病既往诊断史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中文版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与信念问卷评估患者的主观风险感知水平,客观风险则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selleck合成疾病风险预测Breast cancer genetic counseling模型计算。此外,还收集患者的基购买NSC125066本信息、自我报告的身体活动情况和饮食习惯。结果 共有739例患者参与此研究,29.2%的患者能准确感知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其中64.5%患者存在过度感知,6.2%患者为感知不足,50.0%的高风险患者过低地感知其实际风险。与准确感知组相比,60~80岁(OR=6.569)、饮酒(OR=3.059)以及高血压(OR=2.352)的患者更容易低估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同时,40~<60岁(OR=2.462)和在职人员(OR=2.352)则更容易存在过度感知。风险低估组中患者身体活动达标率最低,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56, P=0.278)。具有健康饮食习惯患者的比例在风险低估组中也最低,且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0, P=0.006)。结论 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感知偏差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高风险患者中更明显。风险低估组患者的身体活动达标率和健康饮食依从率最低。医护人员应重点实施个性化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策略,以提高患者风险感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