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NOAF)与血小板平均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PVLR)的相关性,及NOAF与患者房颤复发、再入院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的符合条件的AMI患者共652名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检验检查结果;分组依据为AMI发病1周内内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新发房颤组FUT-175浓度(NOAF组)及无新发房颤组(非NOAF组)。其中新发心房颤动的定义为:既往无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病史,AMI后首次出现心房颤动;新发房颤的持续时间满足以下任意一条件即可:(1)心房颤动持续的时间可完成体表12导联心电图或被动态心电图所记录;(2)心电监护记录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至少30秒。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影像学检查及预后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PVLR对AMI后NOAF发病的影响及NOAF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PVLR对NOAF的预测价值。结果:1.652名AMI患者中,无房颤患者542名(83.1%),NOAF患者Cometabolic biodegradation110名(16.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051,P<0.001)、心率(OR=1.015,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PDW)(OR=1.307,P<0.005)、左心房(left atrium)前后径(OR=1.169,PLGK-974分子式<0.001)MPVLR(OR=1.192,P<0.001)均为AMI患者发生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ROC曲线评估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发现MPVLR及LA前后径能够取得较好的AUC,其中MPV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53%,截断值为6.1198;LA前后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5%和89.9%,最佳临界值为40.5mm;同时联合MPVLR及LA前后径时能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灵敏度为84.5%,特异度为56.6%。5项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和57%。3.AMI后NOAF患者预后更差,NOAF患者出院后2年内发生房颤(13.6%vs 1.1%,P<0.001)、脑梗死(2.7%vs 0.2%,P<0.001)、心血管不良事件(1.8%vs 0%,P<0.05)、再入院(7.3%vs 1.8%,P<0.005)及全因死亡(13.6%vs 3%,P<0.05)的概率更高,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OAF是AMI患者房颤复发(OR=4.332,95%Cl 1.958-9.582,P<0.001)及死亡(OR=14.636,95%Cl 5.28-40.574,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本次研究中患者应用抗凝治疗无显著获益(P>0.05)。结论:1.MPVLR是AMI后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MPVLR联合LA前后径可有更好的预测效果,运用年龄、心率、PDW、MPVLR、LA前后径建立预测模型,能够取得最大的预测效果。2.AMI后NOAF患者预后更差,NOAF患者出院后2年内发生房颤、再入院、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更高,且此类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存在争议,本研究样本人群抗凝治疗无显著获益。NOAF能够对AMI患者死亡及院外房颤复发起到预测效果,并且联合NOAF及肌酐能够对患者的死亡取得最大预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