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了解伤口治疗与护理人员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现状及疼痛实施有效管理的障碍因素。2.以循证理论为指导,构建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3.探讨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对慢性伤口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焦虑评分、换药时长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临床实施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提升临床伤口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伤口换药体验。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与预调查制定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现状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获得资质的伤口治疗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伤口疼痛管理组织制度、创面操作性疼痛认知情况、创面操作性疼痛评估情况、创面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情况以及影响疼痛实施有效管理的障碍因素。2.遵循“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及数据库中关于慢性伤口创面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推荐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2名研究人员依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与整合汇总相关证据,形成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邀请伤口治疗与疼痛管理领域的专家对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初稿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通过预试验将其完善,最终形成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3.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门诊73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实施伤口无菌换药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评估时点为实施干预前和第1~3次实施干预之后。评价指标为伤口换药过程中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焦虑程度、换药时长、伤口愈合程度、不良反应及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228名伤口治疗师,其中44.3%伤口治疗师所在医院建立伤口疼痛管理制度与流程;64.0%认为创面操作性疼痛不可避免;51.3%在换药时会始终进行创面操作性疼痛评估,31.6%始终会采取措施控制创面操作性疼痛;85.5%认为创面操作中存在镇痛不足的情况。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认为自己可以忍耐疼痛,不愿如实汇报疼痛情况;患者不愿使用镇痛药,担心镇痛药成瘾或不能控制不良反应;换药人员疼痛评估与管理知识不足;医院或科室疼痛管理制度不完善。2.依据文献整合慢性伤口创面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的最佳研究证据,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6篇、推荐实践2篇、系统评价3篇,汇总包括基本原则、疼痛评估与记录、伤口敷确认细节料的更换与选择、伤口清洗、伤口清创、负压伤口治疗、药物干预方式、非药物干预方式、教育与培训9个方面、36条最佳证据。12名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4,权威性较高,与会期间共提出15条建议,其中修改8项,增加2项,删除3项,调整2项维度;选取10名慢性伤口患者进行预试验,对实施过程提出的反馈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与完善,最终形成包含总体原则、疼痛评估、操作技术、干预方式及教育与培训5个维度和对应32项具体操作性条目的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3.共纳入73例慢性伤口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duration of immunization标准,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干预前换药中疼痛评分、心率变化、焦虑评分、换药时长、PUSH评分经均衡性检验,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实施1~3次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在伤口换药过程中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揭除敷料、清创及包扎心率)、焦虑程度及伤口换药时长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均存在组间、时间及两者交互效应(均P<0.05)。试验组患者PUSH评分较对照组略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感,且试验组换药中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1.调查发现伤口疼痛管理组织制度有待完善、伤口治疗师对创面操作性疼痛的认知水平和管理流程有待提高与规范、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的障碍因素有待解决。建议进一步完善伤口疼痛管理组织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方案。2.基于循证方法学、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设计的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内容具体详尽、合理可行,对临RP56976化学结构床护理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3.将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应用于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中,可有效减轻伤口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减轻焦虑水平、缩短伤口换药时长,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