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目的:在人类的健康生活中,疾病严重困扰着我们,癌症首当其冲,其FG-4592中肾癌又是癌症的一种。在对癌症的治疗中,都是采用手术以及药物联合治疗,同时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且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相比单一治疗的效果更好,副作用也会相对减少。为了寻找效果更佳的药物,在本草纲目以及福建药物志中发现猫须草对一些肾脏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应用。猫须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主要成分是总黄酮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猫须草总黄酮类化合物对肾细胞癌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选用最常见的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株为模型探讨猫须草总黄酮作用于人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凋亡的机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为临床治疗肾癌提供多种实验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果(1)猫须草总黄酮对两种细胞系的活性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猫须草总黄酮作用于癌细胞(786-O细胞)和正常细胞(293-T细胞),采用CCK-8方法检测实验细胞的活性,以此来研究细胞增殖或者抑制的变化,同时计算出猫须草总黄酮作用于786-O细胞在24 h的半抑制浓度(IC50)。实验结果发现:对于正常细胞,在猫须草总黄酮浓度低并且时间短的情况下有促进作用,而作用的时间以及浓度均增加的时候,对两种细胞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通过对两种细胞的活性进行比较发现,猫须草总黄酮对于肾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更加显著。猫须草总黄酮抑制786-O细胞的增殖immune profile方式是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来进行的,由增殖曲线计算出猫须草总黄酮在24 h的IC50为139.9μg·ml–1。(2)猫须草总黄酮对786-O细胞形态学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猫须草总黄酮作用于不同时间段的786-O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同时利用软件统计细胞面积大小。结果表明,在低浓度作用时,细胞贴壁生长状态良好;当给药浓度增加时,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环境受到影响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与此同时,根据软件计算出的细胞面积也大幅度减小,由此导致细胞的生长环境愈加恶劣,从而加速细胞死亡,综上,根据细胞死亡形态我们推测出细胞的死亡是由凋亡诱导的。(3)猫须草总黄酮对786-O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AO/EB染料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来检测不同浓度猫须草总黄酮作用786-O细胞不同时间段的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当猫须草总黄酮的浓度为139.9μg·ml–1时,将近有一半肾癌细胞发生凋亡或者死亡,这与之前CCK8检测的IC50结果大致相符合,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表明猫须草总黄酮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786-O细胞凋亡。(4)猫须草总黄酮对于786-O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将猫须草总黄酮作用于肾癌细胞后,进行转录组实验,同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再选择核心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是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等相关通路。经过q RT-PCR验证结果发现,RNASeq测序结果和验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趋势大致相同,表明肾癌细胞的凋亡可能是由于猫须草总黄PR-171 IC50酮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导致的。结论猫须草总黄酮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786-O细胞活性以及促进786-O细胞凋亡。通过转录组测序我们得知猫须草总黄酮可能是通过调节EGR1、FOS、DUSP1、RIPK1、NOTCH3等基因的表达量诱导肾癌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