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瑞马唑仑复合亚麻醉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为门诊内镜检查麻醉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思路。方法:经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后,根据本实验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8月需行无痛胃镜检查的150例患者,采用分组隐匿法中的信封法将其分成三组(n=50):PF组(2mg/kg丙泊酚+1ug/kg芬太尼),RF组(0.3mg/kg瑞马唑仑+1ug/kg芬太尼)与RE组(0.3mg/kg瑞马唑仑+0.25mg/kg艾司氯胺酮)。每种药物静注的时间约在1min左右,静注后评估三组患者的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alertselleck产品/sedation,MOAA/S)评分。当MOAA/S评分<3分时,医生开始胃镜检查且术中维持MOAA/S评分<3分。若术中镇静深度欠佳,则PF组追加丙泊酚0.5mg/kg,RF组RE组追加瑞马唑仑5mg/次增加镇静。主要观察指标为: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T_0)、给药后(T_1)、进镜子时(镜子过声门时)(T_2)、操作结束时(内镜检查到达检查终点)(T_3)、苏醒时(T_4)的心率(HR)、无创血压(MAP)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三组患者镇静药物的追加次数、阿托品与麻黄碱的使用情况;记录三组患者诊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注射痛、低血压、低氧血症、呛咳、体动、头晕、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记录三组患者胃镜操作时间(进镜子到退镜子至门齿的时间),苏醒的时间(从给药到患者MOAA/S评分≥4分)以及出室时间(入室到苏醒后Aldrete评分≥9分);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三组患者苏醒时与出室时的疼痛评分。结果:每组各有50例患者完成实验。1.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镇静药物的追加次数、麻黄碱与阿托品的使用次数、操作时间、出室时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不同时刻SpO_2、HR以及MAP比较:1)三组患者在T_0时刻的SpO_2、HR、MAP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RE组的SpO_2与T_0时刻相比,其他各个时刻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F组相比,RE组在T_1、T_2、T_3、T_4时刻的SpO_2均明显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F组相比,RE组在T_1、T_2、T_3时刻的SpO_2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_4时刻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RE组的HR与T_0时刻相比,在T_1、T_2、T_3时刻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4时刻的HR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PF组相比,RE组T_1、T_2、T_3、T_4时刻的HR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F组相比,RE组Roxadustat采购在T_1、T_2、T_3时刻的HR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_4时刻的H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E组的MAP与T_0时刻相比,在T_4时刻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_1、T_2、T_3时刻的MAP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PF组相比,RE组在T_1、T_2、T_3、T_4时刻的MAP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F组相比,T_1、T_2时刻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_3、T_4时刻两组的MAP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三组患者呛咳、体动、头晕、恶心呕吐与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F组的注射痛、低血压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于RF组与R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苏醒时间上,RE组慢于P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RF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在苏醒时的疼痛(NRS)评分、出室时的疼痛(NRS)评分以及出室时PADSS评分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马唑仑(0.3mManagement of immune-related hepatitisg/kg)复合亚麻醉剂量的艾司氯胺酮(0.25mg/kg)可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中镇静与镇痛的需求,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显著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并未增加体动、呛咳、恶心呕吐、头晕以及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