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第一部分:了解云南地区一所医院的皮肤血管炎发病情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炎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以期为血管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探讨D二聚体对变应性血管炎的预测价值,为变应性血管炎的诊断提供无创、稳定、可靠的生物学参考指标。【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肤血管炎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以15岁为一组,将患者分为6组,分析不同类型血管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第二部分:将收集到的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分为两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血清D二聚体预测诊断变应性血管炎的灵敏度、特异性及最佳预测截断值。【结果】第一部分:1.在436例皮肤血管炎中,男女比例为1:1.87。发病年龄范围在2-8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8.73±18.089Biochemistry Reagents)岁,中位年龄为39岁,发病年龄占比最高的是16-30岁年龄段青年组136例(31.19%)。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347例(79.59%)。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占比最高的为结节性血管炎128例(36.89%),其次为变应性血管炎105例(30.26%),荨麻疹性血管炎42例(12.10%),过敏性紫癜34例(9.80%)。2.皮肤血管炎皮损主要累及双下肢252例(57.80%)。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皮损累及最多见的部位是双下肢195例(56.20%)。结节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及过敏性紫癜累及最多见的部位均为双下肢,分别为结节性血管炎83例(64.84%),变应性血管炎78例(74.29%),过敏性紫癜19例(55.88%)。荨麻疹性血管炎皮损累及部位最多的是泛发35例(83.33%)。青斑性血管病皮损受累最多见的部位是双下肢42例(87.5%)。3.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最多见的是红斑和(或)暗红斑242例(55.50%),其次是瘀点和(或)瘀斑137例(31.42%)。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皮损表现最多见的是红斑和(或)暗红斑194例(55.91%),其次是瘀点和(或)瘀斑110例(31.70%),结节106例(30.55%)。结节性血管炎中最多见的皮损类型为红斑和(或)暗红斑97例(75.78%),其次是结节87例(67.07%)。变应性血管炎最常见的皮损是瘀点和(或)瘀斑56例(53.33%),其次是红斑和(或)暗红斑45例(42.86%)。荨麻疹性血管炎最常见的皮损是红斑和(或)暗红斑35例(83.33%),风团23例(54.76%)。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皮损是瘀点和(或)瘀斑33例(97.06%)。青斑性血管病最常见的皮损是网状青斑/红斑29例(60.42%),其次是溃疡和(或)坏死28例(58.33%)。各类型的皮肤血管炎不同皮损之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elnacasan供应商4.436例皮肤血管炎中,自觉症状最多见的是疼痛181例(41.51%)。在结节性血管炎中,有91例(71.09%)出现疼痛。5.结节性血管炎的组织病理表现为73例(57.03%)累及脂肪小叶,55例(42.97%)累及脂肪小叶及间隔,36例(28.13%)累及中等大小的血管,其余均累及小血管。变应性血管炎主要组织病理表现是累及小血管100例(95.24%),84例(80.00%)红细胞外溢。荨selleck合成麻疹性血管炎组织病理表现为23例(54.76%)累及真皮浅中层,42例(100.00%)均累及小血管,32例(76.19%)炎症细胞散在分布。过敏性紫癜34例均累及小血管(100.00%),34例(100.00%)红细胞外溢。第二部分:1.变应性血管炎30例,其中男性12例(40.00%),女性18例(60.00%),男女比例为1:1.5,发病年龄为41.5(17.75,52.00)岁;过敏性紫癜37例,其中男性13例(35.10%),女性24例(64.86%),男女比例为1:1.85,发病年龄为44.00(17.00,67.00)岁;发病年龄及性别在变应性血管炎及过敏性紫癜中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发病时平均体重为(59.95±17.51)kg,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病时平均体重为(59.70±12.55)kg,两组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变应性血管炎病例中,双下肢发病例数最多,占18例(60.00%);在过敏性紫癜病例中,双下肢发病例数最多,占19例(51.35%);相同部位患者在不同疾病(变应性血管炎和过敏性紫癜)中进行病例数比较,结果各部位发病例数在两种疾病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30例变应性血管炎中表现为瘀点、瘀斑24例(80.00%),溃疡、坏死22例(73.33%),水疱、血疱13例(43.33%),丘疹、结节10例(33.33%),红斑、暗红斑7例(23.33%);自觉疼痛19例(63.33%),瘙痒15例(50.00%)。在37例过敏性紫癜中表现为瘀点、瘀斑37例(100.00%),水疱、血疱和溃疡、坏死分别2例(5.41%),结节为0例(0.00%);自觉瘙痒8例(21.62%),疼痛5例(13.51%)。两组皮损表现及自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血管炎与过敏性紫癜两组病例的实验室检查数据对比,Ig G、Ig A、Ig M、Ig E、C4、FIB、FDP、ALB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值比较,变应性血管炎组的D-D值(1.20(0.58,2.08))高于过敏性紫癜组的D-D值(0.43(0.21,1.03)),两组疾病的D-D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4);过敏性紫癜组的C3值(1.06±0.23)低于变应性血管炎组的C3值(1.18±0.16),两组疾病的C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的结果:D二聚体诊断变应性血管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敏感性96.67%,特异性48.65%,约登指数为0.4532。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可得D二聚体的最佳截断值为0.33。5.在变应性血管炎中,高D二聚体组和正常D二聚体组中Ig G、Ig A、Ig M、Ig E、C3、C4、纤维蛋白原(FIB)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D二聚体组白蛋白(ALB)平均值是(38.07±3.64),比正常D二聚体组白蛋白(42.05±4.70)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平均值是4.25(2.80,8.40),较正常D二聚体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15(1.00,1.30)高,高D二聚体组和正常D二聚体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过敏性紫癜中,高D二聚体组和正常D二聚体组中Ig G、Ig A、Ig M、Ig E、C3、C4、纤维蛋白原(FIB)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D二聚体组白蛋白(ALB)平均值是(38.07±3.64),比正常D二聚体组白蛋白(ALB)(42.05±4.70)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平均值是5.35(2.80,7.45),较正常D二聚体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30(1.00,1.700))高,高D二聚体组和正常D二聚体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部分:1.皮肤血管炎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2.皮肤血管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发病率依次为结节性血管炎、变应性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3.皮肤血管炎多发于双下肢,皮损以红斑和(或)暗红斑、瘀点和(或)瘀斑、结节为主;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亦为双下肢。4.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疼痛程度与受累血管大小、血管及周围炎症浸润程度、病变部位深浅有关。第二部分:1.变应性血管炎较过敏性紫癜易于出现红斑、暗红斑、丘疹、结节、水疱、血疱、坏死、溃疡;过敏性紫癜患者较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易于出现瘀点、瘀斑;变应性血管炎患者较过敏性紫癜患者易出现疼痛及瘙痒。2.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总体D二聚体值高于过敏性紫癜患者,过敏性紫癜患者总体C3值低于变应性血管炎患者,两组疾病的D二聚体和C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变应性血管炎和过敏性紫癜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比中Ig G、Ig A、Ig M、Ig E、C4、FIB、FDP、ALB各生物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4.在变应性血管炎和过敏性紫癜中,患者D二聚体的升高与Ig G、Ig A、Ig M、Ig E、C3、C4、FIB的变化无相关性。5.D二聚体值越高对变应性血管炎的诊断预测价值越高,但仍不能代替组织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