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收集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眩晕的中医证型、不同证型在相关眩晕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病证结合诊治眩晕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眩晕不同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水平及临床疗效,并为眩晕病的预防及减少复发提供参考思路。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及神经内科门诊的符合眩晕诊断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收集合格病例563例,采集其病史、中医证候及四诊等信息,将收集的数据统一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信息库。用SPSS.2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构成比、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眩晕的中医证型及与不同眩晕疾病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其中的规律性。结果:1.563例眩晕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9;平均年龄为62.11±13.25岁,好发年龄段为50-69岁。发病季节分布由大到小排列为春季160例,占28.4%;冬季152例,占27.0%,秋季127例,占22.6%,夏季124例,占22.0%。既往合并疾病分布前四位分别是高血压99人次,占24.3%,脑血管病93人次,占22.9%,糖尿病92人次,占22.6%,冠心病78人次,占19.2%。部分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而多数患者发病前存在明显诱因,其中前四位分别是体位变换172人次,占37.3%,情志因素142人次,占比30.8%,过度劳累130人次,占28.2%,睡眠障碍92人次,占20.0%。2.本研究共涉及7种眩晕疾病,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BPPV患者306例,占比54.4%、脑梗死患者117例,占比20.8%,TIA患者23例,占比4.1%,PPPD患者65例,占比11.5%,梅尼埃病患者46例,占比8.2%,前庭神经炎患者4例,占比0.7%、前庭性偏头痛患者2例,占比0.3%。3.本研究共涉及7种证型,其中风痰上扰证201例,占比35.70%,肝阳上亢证159例,占比28.24%,痰瘀阻窍证65例,占比11.55%,肝郁气滞证79例,占比14.03%,气血亏虚证38例,占比6.75%,肾精不足证19例,占比3.37%,风邪上扰证2例,占比0.36%。4.统计分析显示,眩晕各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发病诱因、既往合并疾病、眩晕不同疾病及就诊时疾病所处阶段等存在相关性(P<0.05)。(1)性别方面,在肝阳上亢证中,男性多于女性,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气血亏虚证及肝郁气滞证中,女性多于男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年龄方面,在肝阳上亢证中,中年组较其他两组的发病率最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痰瘀阻窍证中,老年组较其他两组的发病率最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发病季节方面,在肝阳上亢证中,与其他三个季节比较,春季患病人数最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痰瘀阻窍证中,与其他三个季节比较,冬季患病人数最多,P<0.01,差异具有显CB-839著统计学意义。(4)诱发因素方面,风痰上扰证中,体位变动较其他三种诱发因素患病人数最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肝郁气滞证中,情志因素较其他三种诱发因素患病人数最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气血亏虚证中,过度劳累较其他三种诱发因素患病人数最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5)既往合并疾病方面,在肝阳上亢证中,高血压病较其他合并疾病人数最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痰瘀阻窍证中,脑血管病较其他合并疾病人数最高,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6)眩晕不同疾病方面,在BPPV中,风痰上扰证较其他证型最多,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PPPD中,肝郁气滞证较其他证型最多,P<0.INCB28060化学结构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脑梗死和TIA中,痰瘀阻窍证较其他证型最多,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7)就诊时疾病所处阶段方面,不同的中医证型,在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疾病的急性期分布不全相等(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的中医证型,在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疾病的缓解期分布不全相等(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发现,眩晕在中老年人群中为多发病,冬春季节多见,且具有一体多病,多因素致病等特点。(2)眩晕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发病诱因、既往合并疾病、眩晕相关疾病及就诊时疾病所处阶段均存在相关性。BPPV多见于风痰上扰证,在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的急性期也多以风痰上扰证为主。肝阳上亢证多见于男性,Medicine and the law中年阶段,多发于春季,此证多合并有高血压病,在周围性眩晕疾病的缓解期多以此证为主。气血亏虚证多见于女性,眩晕多由过度劳累诱发。痰瘀阻窍证多见于老年人,多发于冬季,且多合并脑血管病,TIA及脑梗死引起的眩晕也多见于此证,中枢性眩晕疾病在缓解期也以此证为主。肝郁气滞证多见于女性,眩晕多由情志不畅诱发,PPPD中此证较多见。因此,基于病证结合的理论,在辨证论治眩晕过程中可结合上述因素综合分析,有所侧重。(3)在可控因素范围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作息、劳逸结合、调畅情志,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眩晕疾病的发生及减少疾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