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由于其生长和侵袭具有弥散性,肿瘤组织内部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其在治疗后仍然有非常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药物几乎无法到达大脑,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纳米药物的出现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但是由于其是外源性物质,可能存在免疫原性高、生物相容性差、靶向精准度低、药物递送过程中的生物屏障会阻止药物在病灶部位的累积等问题,因此纳米药物依然面对诸多挑战。受自然界生物系统的启发,模拟内源性物质降低免疫原性、避免机体识别的仿生技术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血小板作为血液循环中体积最小的细胞,具有高丰度、迅速补给、与肿瘤密切相关以及对生物细胞的特异性结合等特性,已经成为药物递送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Ib的高表达能使其紧紧地黏附在内皮细胞上,促使血小板的局部富集现象,同时血小板表面的P-selectin能与肿瘤细胞自身表达的PSGL-1特异性结合,可导致肿瘤部位血小板富集,当血小板识别肿瘤细胞后能形成聚集体,导致黏附的血小板活化,定点释放内部负载药物。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往往会限制药物递selleckchem VP-16送体系在肿瘤部位的聚集和渗透。为了更高效地实现药物的脑靶向聚集,可通过外部磁引导,实现血小板药物递送体系的脑部富集。磁靶向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精准药物递送,不会被邻近组织干扰或造成介入组织的损伤,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性纳米粒子能被外部磁场吸引,在靶部位有效聚集,提高靶部位药物的浓度,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副作用。受此启发,我们构建Nirmatrelvir配制了一种磁引导的多功能性血小板药物递送体系,能够实现其体内长循环、磁引导靶向肿瘤、可控释放、联合治疗等目标。本研究中构建了 一种光热和活性氧双重响应的阿霉素-聚多巴胺纳米粒(Dox@PDA-TK NPs),Dox@PDA-TK NPs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均一性,在活性氧环境中TK断裂释放出药物,光热升温也会破坏聚多巴胺(PDA)之间的π-π共轭结构,增加药物释放。与其同时,我们制备了磁性纳米颗粒Fe3O4,利用聚乙烯亚胺(PEI)对其表面修饰后得到阳离子化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Fe3O4@PEI NPs)。随后我们对血小板负载两种纳米颗粒的载药效率进行探索和优化,并对血小板药物递送体系的光热转化性能和磁迁移能力进行表征。利用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在体外对血小板药物递送体系进行全面表征和评价,研究体系内药物向肿瘤细胞转移能力、肿瘤靶向能力、肿瘤内部渗透能力和肿瘤杀伤能力,结果表明血小板药物递送体系具有高效的肿瘤细胞靶向性,活性氧与光热刺激药物从血小板中释放出来深入肿瘤组织内部对肿瘤细胞生长进行抑制。此外,在体内异位、原位动物模型中,血小板药物递送体系的联合治疗Pulmonary infection展示出较好的肿瘤靶向性和肿瘤抑制效果,能迅速在肿瘤组织积累,延缓肿瘤生长,抑瘤效果明显,安全性高。综上所述,本文成功构建了一种磁引导的多功能性血小板的药物递送体系,实现了精准靶向、药物控释、联合治疗的统一,达到了脑胶质瘤精准有效治疗的目的,促进了以活细胞为载体的脑胶质瘤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