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以期为SLE(活动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均来自(2017年1月-2022年1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按照纳排标准严格进行筛选,共纳入217例患者,将患者的病历号、姓名、住院年份、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症状、舌脉、中药情况分别录入WPS Office中,并运用SPSS 25.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SLE(活动期)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各中医证型与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以及用药规律,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1)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217例,证型分布情况:热毒炽盛证(29.03%)>风湿热痹证(19.82%)>脾肾阳虚证(18.8genetic model9%)>阴虚内热证(16.59%)>肝肾阴虚证(15.67%)。(2)一般情况: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6例,比例为1:9.33,性别在各中医证型分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44.82±13.69岁,热毒炽盛证年龄最小,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最长为30年,最短为5天,热毒炽盛证病程最短,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热毒炽盛证CRP值最高,与肝肾阴虚证、阴虚内热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ESR值最高,风湿热痹证次之,二者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WBC值最低,与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PLT值最低,与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24小时尿蛋白值最高,与风湿热痹证、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SLEDAI评分值最高,脾肾阳虚证次之,风购买Erastin湿热痹证再次之,三者与肝肾阴虚证、阴虚内热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本次研究共收集处方282张,涉及中药247味,用药总频次为3640次,药物类别共8类。生地黄、牡丹皮、麦冬、青蒿、甘草、鳖甲、知母、赤芍Baf-A1化学结构、山药、石膏等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为治疗SLE(活动期)的常用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为治疗SLE(活动期)的主要药物类别。(2)对用药频次≥3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组聚类药组,类1玄参、连翘、黄芩、桔梗、知母、赤芍、甘草、牡丹皮、生地黄、石膏、水牛角;类2白芍、当归、羌活、防风、川芎;类3黄柏、薏苡仁、鳖甲、女贞子、山药、山茱萸、党参、麦冬、青蒿、泽泻、熟地黄、麸炒白术、黄芪、茯苓、附子、桂枝;类4炙甘草、干姜、北沙参、牛膝、丹参。(3)对用药频次≥30次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到33条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牡丹皮-知母、生地黄-知母。结论:1.SLE(活动期)以热毒炽盛证最多见。2.SLE(活动期)热毒炽盛证患者更易出现CRP、ESR、SLEDAI评分值升高,WBC、PLT值降低;脾肾阳虚证患者更易出现24小时尿蛋白值升高。3.治疗SLE(活动期)的高频药物有生地黄、牡丹皮、麦冬、青蒿、甘草、鳖甲、知母、赤芍、山药、石膏等;药物类别以清热药的应用频率最高;常用药物组合为牡丹皮-知母、生地黄-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