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胃癌前疾病阶段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率(PGR)和促胃液素-17(G-17)的水平,初步探讨PG-Ⅰ、PG-Ⅱ、PGR和G-17对胃癌前疾病的筛查价值。更好的在胃镜检查前识别胃癌高风险群体,研究一种初步筛查胃癌前疾病的非创伤性普查手段。[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嘉兴市第一医院消化门selleckchem PR-171诊并行胃镜检查的47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组(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异型增生组)、萎缩性胃炎患者不selleck合成同萎缩部位(胃窦萎缩组、胃体萎缩组、胃窦+胃体萎缩组)PG-Ⅰ、PG-Ⅱ、PGR、促胃液素-17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PG和促胃液素-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human‐mediated hybridization最佳临界值。[结果]:1、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异型增生组患者的PG-Ⅰ和PGR水平明显降低(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异型增生组患者PG-Ⅰ、PG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胃体萎缩组相比,胃窦萎缩组、胃窦+胃体萎缩组患者促胃液素-17水平降低(P<0.05)。与胃窦萎缩组相比,胃体萎缩组患者PG-Ⅰ、PGR水平降低(P<0.05)。3、根据ROC曲线,以PGR≤10.95和促胃液素-17≥9.95 pmol/L联合检测诊断效率更高,且胃癌前状态组PGR与促胃液素-17联合检测的检出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结论]:PG-Ⅰ、PGR的降低提示了胃癌前疾病的高风险。PG-Ⅰ、PGR和G-17水平的降低可用于提示不同胃黏膜萎缩部位。PG与G-17联合检测的参考意义更大。鉴于血清学检测的非侵入性和低风险性,可研究以PG-Ⅰ、PGR和G-17为基础的多指标预测模型,从而识别中国人群胃镜检查前胃癌高风险群体来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