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与气象因素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评估

目的:国际上大量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大气臭氧(O_3)污染已经成为重要的健康挑战,O_3的短期和长期暴露对人群健康有显著影响,包括引起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增加。环境污染是多种事件组合的结果(称为复合、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或级联事件),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事件会增强O_3和其他污染物的积累,导致其和空气污染的结合,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危险。因此开展O_3污染和气象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加强我们对O_3污染和气象因素导致的健康威胁的理解,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设计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长期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方法:该研究利用2014-2020年江西省南昌市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及逐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初步了解六大空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趋势,结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建立O_3与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研究对不同亚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滞后影响;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日均温度、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压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健康效应,探究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期内的相对风险值;最后,应用贝叶斯核机器回归模型综合评估O_3和气象因素的混合效应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非线性作用,估计每个暴露变量的后验概率及单变量暴露反应关系,计算O_3和多种气象因素状况对人群健康的累积效应。结果:(1)江西省南昌市O_3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均先下降,O_3浓度分别在为110ug/m~3、114ug/m~3时达到最低值后呈上升趋势。O_3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有单日滞后及累积滞后效应,累积滞后时间越长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越大。O_3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教育水平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死亡风险高于男性,高中/selleck抑制剂中专的风险值远高于其他教育水平;而O_3对18-65岁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最大,对≥80岁人群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最大。此外,O_3与PM_(10)的双污染效应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最大;O_3、PM_(2.5)及PM_(10)对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复合效应值最大,O_3、SO_2及PM_(10)对人群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复合效应值最大。在不同亚类疾病研究中,O_3对人群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影响最大。(2)南昌市日均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群滞后21 d的暴露反应曲线呈“V”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小死亡温度(29.5℃)高于脑血管系统疾病(9.0℃),在较短(0-5d)滞后期及高温下(>30.0℃)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最大。日均气压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分别在1000.5kap、1023.0kpa时达到最低值后,呈逐步上升趋势。滞后时间越长且平均气压越大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最大,滞后期短、平均气压小及滞后期长、平均气压大都会对脑血管疾病死亡产生显著影响。日均相biomaterial systems对湿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为波动式上升,均在31.0%为最低风险值。滞后时间短(0-5d)及湿度<40.0%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最大。(3)O_3与气象因素的联合作用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因不同的气象条件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以日均温度的四分位数为划分标准,O_3在日均温度为P_(25)-P_(50)范围、日均气压为P_(50)-P_(75)范围、日均相对湿度>P_(75)的气象条件下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单独风险效应最大。O_3在日均温度为P_(50)-P_(70)范围、日均气压为P_(20)-P_(50)范围、日均相对湿度为P_(20)-P_(50)范围的气象条件下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联合效应最大,而O_3在日均温度>P_(75)、日均气压为P_(25)-P_(50)范围、日均相对湿度为P_(25)-P_(50)范围下对人群脑获悉更多血管疾病死亡的联合效应最大。结论:江西省南昌市近七年O_3污染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暖季浓度高、冷季浓度低的周期性变化。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南昌市研究期间的主要死因,并总体呈上升范围。此外,随着气候变化愈演愈烈,极端天气给人群健康带来很大威胁。本研究运用时间序列方法探究了O_3污染和气象因素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单独效应及综合影响,且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人群疾病死亡的影响。旨在于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发现O_3污染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间的关系提供文献支撑,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思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更好的保障人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