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成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取栓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的栓子病理成分,探索血栓成分与卒中发病原因、取栓过程中的手术参数及临床预后的关系,从而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及治疗作出指导。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包括桥接治疗)并获取到血栓栓子的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将获得的血栓栓子切片并进行HE染色,对血栓的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栓子标本中各成分所占比例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将栓子中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之和占比≥50%的定义为富含纤维蛋白组,红细胞占比≥50%的定义为富含红细胞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临床selleck产品资料、取栓参数及预后情况等临床特征的差异。2.研究对象依据相关临床资料基于TOAST分类标准分组,比较不同临床分型的AIS患者之间血栓组织病理成分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55例。1.本研究中所收集的栓子中,红细胞占比44.2%(24.8%-60.9%)、白细胞占比4.0%(1.7%-4.1%)、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占比50.0%(33.6%-70.4%)。22例患者血栓中富含红细胞,33例富含纤维蛋白。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发病原因存在差异,富含红细胞组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比例较高,富含纤维蛋白组的患者心源性卒中比例较高(P=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取栓参数比Secondary hepatic lymphoma较,包括是否桥接静脉溶栓、麻醉方式、取栓次数、mTICI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方面,富含红细胞血栓组患者术后7天NIHSS评分降低≥4分者多于富含纤维蛋白组(68.2%vs 4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天m RS评分0-2分者多于富含纤维蛋白组(77.3%vs 45.5%,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s ICH发生比率、脑疝比率与死亡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与心源性卒中患者的血栓组织病理成分比较,红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源性卒中组显著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39.1%vs 48.1%)。纤维蛋白与血小板成分之和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源性卒中组显著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55.1%vs46.2%)。白细胞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明原因的卒中组患者与另外两组的血栓成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栓成分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获悉更多患者的发病原因相关。血栓成分中富含红细胞者,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可能性更大。2.血栓成分与机械取栓过程中的手术参数,如是否桥接、治疗时间、取栓次数、取栓后mTICI分级等可能无关。3.血栓中红细胞含量更高的患者,其远期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于纤维蛋白及血小板占比高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