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磷和血红蛋白水平与IgA肾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是导致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IgAN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缺乏治疗IgAN的特异性疗法。目前导致IgAN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蛋白尿、高血压以及肾活检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等已被早期识别并干预,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确诊后的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因此,迫切地需要探索新的危险因素来预防IgAN的进展。目前有关血磷与IgAN进展的研究较少且尚未探讨过正常范围内的血磷水平与IgAN进展的关系,同时,血红蛋白与IgAN患者预后MRTX1133作用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故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IgA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在正常血磷参考范围内的不同血磷和血红蛋白水平与IgAN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寻找新的危险因素,为IgAN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脏内科行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且血磷正常的原发性Ig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肾活检时的临床数据作为基线资料,根据基线血磷和血红蛋白水平三分位数间距进行分组,以eGFR减少50%或达到ESKD为复合终点事件。分析基线不同血磷和血红蛋白水平与IgAN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共纳入162例IgA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平均年龄为(37.02±11.03)岁,平均血磷水平为(3.50±0.56)mg/dL,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为(133.11±19.90)g/L。截止2022年3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共15例IgAN患者达到复合终点事件,其中eGFR减少50%12例,进展为ESKD13例。2.在正常血磷参考范围内,与低血磷水平组IgAN患者相比,高血磷水平组患者女性比例较高,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水平较低(均P<0.05);在正常范围内的不同血磷水平组间,患者病理特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磷水平组患者发生肾脏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是低血磷水平组患者的9.424倍(HR=9.424,95%CI:1.019-87.165,P=0.048)。3.与高血红蛋白水平组IgAN患者相比,低血红蛋白水平组患者女性比例及血磷水平较高,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甘油三酯和血尿酸水平较低(均P<0.05);在不同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患者病理特点比较发现,低血红蛋白水平组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较重(P<0.05),且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gAN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25%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2,95%CI:0.948-0.996,P=0.025)。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作为连续变量,血红蛋白每增加1g/L,发生不良肾脏结局的风险降低2.9%(HR=0.971,95%CI:0.943-0.999,P=0.044),此外,作为分类变量,与低血红蛋白水平组患者相比,高血红蛋白水平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更低(HR=0.070,95%CI:0.006-0.753,P=0.028)。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除血磷、血红蛋白外,基线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e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水平越高(Compound C体内实验剂量HR=1.415,95%CI:1.053-1.901,P=0.021)和eGFR水平越低(HR=0.947,95%CI:0.905-0.990,P=0.018)同样与不良肾脏结局独立相关。研究结论1.在正常血磷参考范围内,相对较高的血磷水平是IgAN患者发生不良肾脏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gAN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25%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IgAN患者的不良肾脏结局独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