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通辽地区浅埋滴灌玉米田杂草群落组成尚不明确,以及在玉米生产中除草剂混乱使用和残留药害等问题。本研究以玉米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初步明确通辽地区杂草的种类及发生情况;通过开展除草剂的施用方法对玉米田杂草防控效应以及除草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以期建立一套符合通辽地区浅埋滴灌玉米田杂草综合防控措施,为玉米田杂草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浅埋滴灌的方式可有效抑制杂草的发生密度及优势杂草的发生频率。大水漫灌玉米田的杂草发生总密度高于浅埋滴灌玉米田KPT-330,2年平均增加36.38%;同时大水漫灌玉米田优势杂草的发生频率高于浅埋滴灌;大水漫灌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浅埋滴灌,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浅埋滴灌玉米田籽粒产量均大于大水漫灌田,2年平均增加6.91%。2.浅埋滴灌下旋耕对玉米田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旋耕能有效降低玉米田杂草的密度,2年平均降低25.10%,杂草种类差异不显著;免耕田和旋耕田的优势杂草均为反枝苋和稗草;免耕田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旋耕田,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旋耕田籽粒产量均大于免耕田,2年平均增加3.71%。3.除草剂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66%乙·莠·滴辛酯悬浮剂在施用剂量为3750 g a.i./hm~2对玉米田杂草防控效果较好,药后30 d对杂草的总体防效达到91.MDV3100核磁04%;28%硝磺·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施用剂量为2 400 a.i./hm~2对玉米田杂草防效较好,药后30 d对杂草的总体防效达到88.68%。4.浅埋滴灌玉米田苗前除草剂以第1 d喷雾或第3 d滴药为最佳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喷雾方式下,播后第1 d喷雾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8.09%以上;滴药方式下,第3 d滴药防除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7.10%以上。5.除草剂对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都表现为在施药后10 d~20 d受到抑制,至30 d逐渐恢复;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表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现为在试验后期才恢复至对照水平;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初期抑制作用较强,之后酶活性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