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针刀“理筋解结”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结合针刀理论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理筋解结”法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执行,从患者入院治疗时根据随机数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 medius字表法分为针刀组与针刺组,每组分别为30例。针刀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理筋解结”法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周;针刺组用常规针刺治疗,1次/d,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指标分别是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ore)、颈椎活动度(Mobility level in cervical vertebr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观察指标均在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7d、14d、21d和3个月随访记录各项指标变化。于首次治疗后3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2021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症状与体征表现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出现时的时间、具体症状、以及处理情况和结果等。SPSS 2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基础信息资料、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ore)、颈椎活动度(Mobility level in cervical vertebr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上述的每一项统计分析后,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实验组与参照组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在每个治疗时间段后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在各个治疗时间段及治疗结束3月后相比,均为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颈型颈椎病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两组的NDI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在每个治疗时间段后的NDI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在各个治疗时间段及治疗结束3月后相比,均为P<0.05。表明治疗组在治疗颈椎功能障碍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组。(4)颈椎活动度:两组的颈椎活动度均呈上升趋势,但治疗组在每个治疗时间段后的颈椎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Naporafenib体内在各个治疗时间段及治疗结束3月后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5)3个疗程后(第3周末):实验组总有效率93%,而参照组则低于前者,总有效率为77%,说明实验组疗效优于selleckchem BIBW2992参照组(P=0.038<0.05)。结论:(1)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能降低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提高颈椎活动度,在改善颈部疼痛、颈椎功能、颈椎活动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