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可塑性是指大脑突触功能发生持久改变的能力,常见的形式有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探索人类LTP样可塑性。抑郁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突触可塑性受损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研究抑郁症患者的突触可塑性是否受损的研究仍然很少。阈下抑郁症(St D)是抑郁症的一种亚型,是广泛存在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发展为严重抑郁症。由于视觉诱发电位无法直接探索突触可塑性的化学表达,因此,本研究探索的结果主要是一种类突触可塑性的表达。所以,通过两个研究,我们旨在探讨阈下抑郁个体和健康个体在不同水平LTP样可塑性方面的差异。我们一共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从低水平刺激出发来探索这种类可塑性差异,而研究二从高水平刺激出发探索阈下抑郁个体和健康个体情绪调制能力的差异。研究一采用了翻转频率为2 Hz的棋盘格翻转任务,采用了2(组别:阈下抑郁/健康个体)×2(时间:前测/后BMN 673半抑制浓度测)的实验设计。结果发skin microbiome现,棋盘格反转刺激产生预期的VEP成分:C1、P1和N1。先前的研究表明,P1-N1峰间振幅是VEP可塑性的稳健指标,因此在当前的研究中也对该指标进行了分析。然而,我们未能发现两组在这四种成分上的VEP可塑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二采用内隐情绪判断任务与情绪调制任务结合,采用了2(组别:阈下抑郁/健康个体)×2(时间:前测/后测)×3(情绪:快乐/中性/悲伤)的混合设计。结果表selleck CX-5461明,在N170和P2成分上,在悲伤面孔上,阈下抑郁个体的调制能力显著大于健康个体。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抑郁个体的负性偏差理论,在阈下抑郁个体中,个体对于悲伤的负性情绪具有更强的调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