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在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外科治疗中的疗效,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其近期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从而指导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2Galunisertib分子式1年3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我科住院的变应性鼻炎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计选取49位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计29例,为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联合鼻后神经切断术;对照组共计20例,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并记录相应数值。随访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及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hinocou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简称RQLQ)。根据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各项评分、治疗及随访期间有无并发症等进行相应的记录。结果:最终符合本研究条件及完成术后随访的患者共计4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总体有效率100%。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对比,与术前Th1 immune response相比,术后1月、术后3月患者的VAS评分及RQL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与术后1月、术后3月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月的RQL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的RQL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鼻痒、打喷嚏症状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观察组:4.07±2.24;对Belumosudil溶解度照组:6.30±1.66)、术后3月(观察组:3.28±1.65;对照组:5.30±1.52),两组间术后1月、3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术后仅有观察组出现2例少量鼻腔出血,且两组均没有出现眼干、上腭麻木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联合鼻后神经切断术与单纯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时,术后患者的总体症状均可得到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少,并且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联合鼻后神经切断术在鼻痒、打喷嚏症状上改善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