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饮联合小柴胡汤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

目的: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病率高,发作时患者selleck S63845会出现运动幻觉及平衡障碍。目前,随着对眩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伴有头位改变诱发剧烈眩晕症状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患者群逐渐扩大。这类患病人群在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经常自述头昏沉不适,伴有平衡障碍,部分患者自述此类残余症状长时间不缓解,甚至短时期内位置性眩晕症状再发,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茯苓饮联合小柴胡汤治疗良性阵发Canagliflozin生产商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13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经手法复位治疗后残留头晕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且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5人,中药组患者给予茯苓饮联合小柴胡汤中药颗粒剂,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颗粒,服药7天。两组患者均在手法复位后及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及治疗第28天后测定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复位后及治疗第7天进行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的测定,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综合2个量表的对比结果,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DHI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治疗前,P=0.370>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治疗周期的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中药组患者评分更低(治疗第3天,P=0.015<0.05;治疗第7天,P=0.012<0.05;治疗第14天type 2 immune diseases,P=0.028<0.05;治疗第28天,P=0.013<0.05),有显著差异。(2)组内比较,中药组和对照组分别将每次随访(即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DHI评分与治疗前DHI评分进行比较,评分减低,有显著差异(P<0.001)。临床证候评价量表评分比较:(1)组间比较,治疗前,P=0.560>0.05,无显著差异;治疗第7天,中药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6<0.05),有显著差异。(2)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中药组为93.5%,对照组为76.7%,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组相较于对照组,无论是在情感、功能、躯体等方面的改善还是在中医临床证候方面的改善,均强于对照组。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且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型的患者,可以应用茯苓饮联合小柴胡汤进行治疗,且效果显著,进一步说明中医经方可以有效减轻残余头晕症状的程度,印证中医中药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