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1.调查急进西藏阿里地区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急性高原病发生风险评估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2.结合海拔高度、运输方式、高原旅居史等影响因素,建立以特定基因为基础的表达网络,对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提供较为准确的风险预警。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9月急进西藏阿PF-02341066里地区的中国西北地区健康男性728名,利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收集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ake Louise Scoring System,LLSS)将他们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利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年龄、BMI指数、海拔高度、交通方式、高原旅居、干预措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经受试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行外周血全基因组DNA提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美国热电ND2000测量DNA浓度与纯度,将DNA样本于冰箱-20℃冻存备用。3.在数据库中搜索出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的96个SNP位点作为候选位点,应用美国Agena Bioscience公司的MASSARRAY核酸质谱分析系统,对所有入组研究对象进行待筛SNP位点分型检测,应用R软件中的OR值评估单个位点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联,在共显性模型(杂合型vs野生型,纯和型vs野生型)、显性模型(杂合型+纯和型vs野Biosafety protection生型)、隐性模型(纯和型vs杂合型+野生型)三种基因模型上分析。结果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海拔高度、交通方式、高原旅居、干预措施之间急性高原病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c~2=63.673、7.889、6.206、6.997,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5000 m以上)、高原旅居、干预措施进入回归方程,以海拔高度(3000-4000 m)为对照,海拔5000 m以上发生急性高原病的风险更高(OR=8.255,95%CI:4.305-15.829),有高原旅居史的发生急性高原病的风险相较于没有高原旅居的低(OR=0.636,95%CI:0.419-0.967),急进高原前做好干预措施的发生急性高原病风险低于未做干预措施的(OR=0.689,95%CI:0.478-0.992)。2.对符合纳入标准,进行SNP位点筛查的研究对象根据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标准,分为病例组186例(总分>3分,认为其发生急性高原病),对照组209例(总分≤3分,认为其未发生急性高原病)。样本所测DNA浓度、OD260/OD280均满足MASSARRAY飞行质谱检测要求。3.经卡方检验,显著差异的SNP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遵循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 Weinberg Equilibrium,HWE),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均大于0.05。OR值显示EGLN1-rs479200位点在共显性和显性模型上,EGLN1-rs12406290位点在共显性、显性和隐性模型上,EGLN1-rs2790859位点在共显性、显性和隐性模型上,EGLN1-rs480902位点在显性模型上,VEGFA-rs3025030位点在共显性和显性模型上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显著关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显示EGLN1-E-616452生产商rs479200位点不同基因型分组与急性高原病患者中的乏力/虚弱症状的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显示VEGFA-rs3025030位点不同基因型分组与急性高原病患者中的睡眠障碍症状的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海拔越高,发生急性高原病的风险越大。高原习服及提前做好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2.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其发生与特殊的SNP位点相关,对遗传因素中SNP的探索也具有人群差异。EGLN1基因的rs479200、rs12406290、rs2790859、rs480902位点以及VEGFA基因的rs3025030位点可能与中国西北地区男性人群急进高原时发生急性高原病的易感性相关联,EGLN1-rs479200位点可能与乏力/虚弱症状有关,VEGFA-rs3025030位点可能与睡眠障碍症状有关,对研究急性高原病发生的风险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