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阵发性心房颤动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依据CHA_2DS_2-VASc评分对房颤患者进行脑梗死风险分层,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重要一环。最近的研究表明,潜在的心房纤维化和心房功能障碍也可能促成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同时循证研究显示临床常用的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脑梗死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原因与缺乏反映左心房重塑的要素有关。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是反映左心房结构和电生理异常的指标,与左房心肌重塑、心血管病、认知障碍等有关。最新的研究显示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与急性脑梗死存在可能的相关性。但其在心源性栓塞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重点关注其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在上述患者临床预测中的优化作用。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风险分层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连续性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阵发性房颤发生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共68例,以1:5比例收集未发生脑梗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340例。所有脑梗死患者均需经发病48小时内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且依据TOAST分型归为心源性脑梗死;通过12导联体表心电图采集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包括: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V1导联负性P波振幅(PPa V1)、V1导联负性P波时限(PPd V1);根据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CHA_2DS_2-VASc评分、高血压病史等Dinaciclib分子式基线资料。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组和未发生脑梗死组两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判断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与不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与对梗死体积的预测价值。结果1.阵发性房LGX818 molecular weight颤发生脑梗死组患者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PTFV1、PPa V1、PPd V1)较未发生脑梗死组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PTFV1(OR=2.890)、CHA_2DS_2-VASc评分(OR=3.338)、年龄(OR=1.050)、P波时限(OR=1.454)、左心耳开口宽度(OR=1.490),均为P<0.05。3.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联合指标能显著增加C HA_2DS_2-VASc评分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P<0.001;95%CI为0.769-0.872)。4.比较PTFV1、PPa V1、PPd V1与不同梗死体积的关系结果:大体积梗死组的PPd V1、PTFV1分别较小体积梗死组、中体积梗死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阵发性房颤发生脑梗死患者的PTFV1、PPd V1与梗死体积表现为正相关性(分别为r=0.731,P<0.05;r=0.615,P<0.05);PPa V1与梗死体积无相关性(r=0.227,P>0.05)。结论:1.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中PTFV1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V1导联P波终末负波参数与CHA_2DS_2-VAsteamed wheat bunSc评分的联合指标能显著提高CHA_2DS_2-VASc评分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3.V1导联终末负波参数中PTFV1、PPd V1与阵发性房颤患者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