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大肌肉运动、体育游戏和羽毛球运动干预,探究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孤独症儿童运动干预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招募36名症状为中轻度的7~10岁孤独症儿童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大肌肉干预组(12人)、体育游戏干预组(12人)和羽毛球干预组(12人)。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大肌肉、体育游戏、羽毛球运动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GMD-3)、儿童动作协调能力评估工具(M-ABC 2)和身体素质测试对被试儿童进行评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12周运动干预后,三组的粗大肌肉总分及其位移动作、物体操控两个维度测试得分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大肌肉干预组在除单手拍球外的跑步、单脚跳、击固定球等指标得分均有所显著提高(P<0.01);体育游戏干预组在除马步跑、击固定球和上手投球外的指标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NSC 12597301)。羽毛球干预组在马步跑、单手拍球和双手接球外的指标得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2、12周运动干预后,三组的动作协调能力及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动态静态平衡三个维度得分均显著性提高(P<0.01)。大肌肉干预组在除穿线外其他指标得分均显著性提高(P<0.05);selleck NMR体育游戏干预组在除穿线和单腿平衡外其他指标得分均显著性提高(P<0.05);羽毛球干预组在除单腿平衡外其他指标得分均显著性提高(P<0.05);羽毛球干预组在手部精细动作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于其他两组(P<0.01);大肌肉干预组在手眼协调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3、12周运动干预后,大肌肉干预组、体育游戏干预组和羽毛球干预组的立定跳远、投沙包、仰卧起坐、折返跑和走平衡木项目成绩均显著提高(P<0.05);大肌肉干预组投沙包和折返跑两个项目的成绩显著优于体育游戏组(P<0.05),立定跳项目成绩显著优于羽毛球组(P<0.05);羽毛球干预组投沙包成绩显著优于体育游戏组(P<0.01)。4、12周运动干预后,大肌肉干预组6个维度及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体育游戏干预组在感觉能力、运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维度得分显著降低(P<0.05);羽毛球干预组在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维度得分显著降低(P<0.05);体育游戏干预组在运动能力维度得分上较羽毛球干预组低(P<0.05)。研究结论:1、12周的大肌肉干预、体育游戏干预和羽毛球干预均可提高孤独症儿童粗大动作能力;大肌肉干预组在位移能力和物体操控能力提升效果更显著,体育游戏干预组的位移能力提升效果更显著,羽毛球干预组的物体操控能力提升效果更显著。2、12周的大肌肉干预、体育游戏干预和羽毛球干预均可提高孤独症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对手部精细动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态静态平衡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且效果显著。3、12周的大肌肉干预、monoterpenoid biosynthesis体育游戏干预和羽毛球干预均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力量、速度和平衡三方面的身体素质,大肌肉干预组在下肢力量、速度素质方面改善更显著,羽毛球干预组在上肢力量方面改善更显著。4、12周的大肌肉运动干预、体育游戏干预和羽毛球干预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症状程度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