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中MIF与D-D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IF、D-DT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TNBC存档石蜡组织块99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同期乳腺纤维腺瘤组织选取20例、TNBarmed conflictC相应癌旁组织99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各组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DT)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MIF在TNBC组PCI-32765化学结构的阳性表达率为71.7%,高于癌旁组织组的11.1%及纤维腺瘤组的10.0%;D-DT在TNBC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4.7%,高于癌旁组织组的13.1%及纤维腺瘤组的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pSox(P<0.05)。MIF在TNBC中的表达与年龄有关(P<0.05);D-DT在TNBC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MIF与D-DT的表达在TNBC中呈正相关(r=0.254,P=0.011)。MIF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为63.6%,阴性患者的生存率为92.9%;D-DT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为65.7%,阴性患者的生存率为91.7%;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为56.5%,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为87.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TNBC中MIF、D-DT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MIF、D-DT可能与TNBC患者的预后相关。联合检测MIF、D-DT可能为TNBC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指标、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