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例胆囊腺肌增生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胆囊腺肌增生症(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GA),简称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RAS)存在为基础、胆囊黏膜和肌肉增生为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当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胆囊癌的关系、最佳的合理化治疗策略等均未明确或存有争议。基于此,本回顾immuno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IFAT)性研究收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部分切除术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例,通过大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来探索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典型临床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胆囊腺肌增生症病例数最多的单中心研究),提出其临床解决方案。方Imidazole ketone erastin抑制剂法:采集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记录中胆囊的大体形态学特征描述分为局限型组、节段型组、弥漫型组、未分型组,分析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BMI、症状、体征、基础疾病、胆囊疾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脂、肿瘤标志物、肝炎指标)、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MRI或MRCP)、合并疾病(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癌等),并比较局限型组、节段型组和弥漫型组之间在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917例,其中男性404例,女性513例。发病年龄为22~86岁,中位发病年龄为52(41,61)岁,累计发病人数曲线提示66岁前女性病例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男性。手术记录描述明确分型519例(56.6%),其中局限型328例,节段型135例,弥漫型56例;未分型398例。76.8%患者合并胆囊炎,79.7%合并胆囊结石,62.3%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5.8%无胆囊结石或胆囊炎。三组患者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胆囊炎为节段型组(84.4%)>弥漫型组(75.0%)>局限型组(72.9%),合并胆囊结石为节段型组(84.4%)>弥漫型组(80.4%)>局限型组(58.2%);三组患者的结石单发或多发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单发结石发生比例为局限型组(18.6%)>弥漫型组(16.1%)>节段型组(10.4%),多发结石发生比例为节段型组(74.1%)>弥漫型组(64.3%)>局限型组(39.6%)。三组在有无临床症状、有无阳性体征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症状患者的比例为节段型组(77.0%)>弥漫型组(66.1%)>局限型组(53.4%),出现阳性体征比例为节段型组(20.7%)>局限型组(10.4%)>弥漫型组(3.6%)。有症状患者合并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比例明显大于无症状患者(P<0.05),有阳性体征患者合并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比例明显大于无阳性体征患者(P<0.05)。节段型组的7项肝功能指标中有6项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的异常值比例高于局限型组和弥漫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丙肝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弥漫型组(12.5%)>局限型组(10.1%)>节段型组(3.0%)。术前影像学检查检出胆囊腺肌增生症402例(43.8%),三种影像学检查的灵敏度为MRI(52.5%)>CT(47.4%)>超声(16.4%)。本研究仅有1例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症合并胆囊癌病例。结论:1.局限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发病年龄水平高于弥漫型和节段型组,不支持胆囊MK-4827研究购买腺肌增生症的发生是“正常胆囊-局限型-节段型或弥漫型”的转化过程。2.胆囊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是胆囊腺肌增生的重要机制,但并非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的必要条件。节段型胆囊腺肌增生症合并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比例高,且易多发结石;局限型合并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比例低,且易单发结石。3.节段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有临床症状及有阳性体征患者的比例高于局限型和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其合并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有关。4.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术前影像学检查选择超声检查加腹部CT或MRI可以提高手术前诊断率。5.节段型、弥漫型和有症状的局限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无症状的局限型胆囊腺肌增生症,直径≤10mm时可采取每年定期随访的策略;直径>10mm时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腺肌切除术,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