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1.分析2型糖尿病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的一般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情志分布特点,并探讨2型糖尿病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中医情志分布与共病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此病提供依据。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医情志相胜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情志相胜法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400例2021年11月0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就诊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中医五态情志问卷评分表行评分测定,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学历、2型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汇总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使用随Erdafitinib化学结构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72例2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中医情志相胜法,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值,采用SPSS2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中医情志相胜法对2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1.本次共400例2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参与问卷调查,其中45例病例的问卷调查表因五志偏颇不明显,故予以剔除,故纳入病例为355例。其中2型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状态者最多,有243例,占比68.45%;2型糖尿病伴抑郁状态者有64例,占比18.03%;2型糖尿病伴焦虑状态者最少,有48例,占比13.52%。2.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与文化程度及BMI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文化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焦虑;BMI指数越高,焦虑、抑郁风险越高;年龄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大的患者越容易共病抑郁。3.2型糖尿病共病焦虑、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及2型糖尿病共病焦虑抑郁状态的3组患者均以“思偏胜”者最为多见,分别有22人、44人、159人,各占各组总人数的4daily new confirmed cases5.8%、68.8%及65VP-16半抑制浓度.4%,而三组患者均无“喜偏胜”者。4.T2DM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与五志偏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5.性别、年龄、病程与T2DM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的五志偏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指数与其具有相关性(P<0.05)。6.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在干预2周后即有下降(P<0.005),在干预结束后下降更显著(P<0.005),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的SAS、SDS评分在干预2周后及干预结束后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结束后试验组SAS评分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SAS评分总有效率为34.38%;试验组SDS评分总有效率为87.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5.00%。干预结束后试验组SAS、SDS评分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7.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较干预前均下降(P<0.05),而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共病焦虑与文化程度、BMI指数密切相关,而共病抑郁与年龄密切相关。2.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志偏盛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也与其BMI指数相关。在中医五志偏颇中2型糖尿病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患者主要表现为思虑过度(思偏胜)。3.中医情志相胜法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患者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