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的甲状腺功能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不同的甲状腺功能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了解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在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702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C反应蛋白(CP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B)、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颈动脉彩超的结果。根据甲状腺功能的情况,将患者分为T2DM+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T2DM+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亢组)、T2DM+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减组)和T2DM+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组(SCH组)。比较各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Blebbistatin分子式险因素。结果:1.甲功正常组的男性占比、吸烟比例及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甲减组和SCH 组(P<0.017),而年龄、糖尿病病程、SBP、FPG、HbA1c、TC、TG、LDL-C及甲状腺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甲减组和SCH组(P<0.017);甲功正常组的DBP和MPV要显著低于SE coli infectionsCH组(P<0.017),而FIB显著低于甲减组(P<0.017);SCH组的甲状腺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甲减组(P<0.017);甲亢组的SBP、HbA1c、FIB及甲状腺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而TC、HDL-C均显著低于甲功正常组(P<0.05)。2.甲减组、SCH组和甲亢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T2DM患者合并甲减或SCH时:年龄(OR=1.083,P<0.05)、男性(OR=1.956,P<0.05)、SBP(OR=1.023,P<0.05)、LDL-C(OR=1.576,P<0.05)、TSH(OR=1.054,P<0.05)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相关因素。T2DM患者合并甲亢时:年龄(OR=1.123,P<0.05)、SBP(OR=1.061,P<0.05)、HbA1c(OR=1.354,P<0.05)、LDL-C(OR=4.246,P<0.05)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相关因素,而TGAb阴性(OR=0.230,P<0.05)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相关因素。结论: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状态均可增加T2DM患者颈Regorafenib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2.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减或SCH时:年龄、男性、SBP、LDL-C、TSH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相关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亢时:年龄、SBP、HbA1c、LDL-C、TGAb阳性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