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慢性、反复复发为特征的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两个亚类: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逐渐提升,许多国家的炎症性肠病患病率超过0.3%,表明其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结直肠癌是第二(女性)或第三(男性)常见的癌症,每年有近70万人死亡。随着逐步广泛的结肠镜筛查,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趋近稳定。常见的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FUT-175体内年龄、饮食习惯,少见的危险因素有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和吸烟等。人们发现IBD患者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增加。Eaden等人于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大型荟萃分析。评估IBD患者的CRC风险显示UC诊断后10年的风险为2%,20年为8%,30年为18%,总体CRC患病率为3.7%。关于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大部分研究是观察性研究。由于传统的观察性研究会受到食习惯、年龄等混杂因素及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探究因果关系的方法。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是利用遗传变异进行暴露对疾病发病影响的好方法。由于遗传变异在分配时遵循孟德尔定律,而遗传变异与暴露相关,所以MR分析是一种自然随机化的方法,不受混杂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测量遗传变异的准确性较高,出现测量误差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与传统的观察性研究相比,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在研究疾病发病的因果关系方面广泛被采用。某些MR研究甚至推翻了我们的普遍认知,正如HDL不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的MR结论那样。目的:本研究应用与风险因素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进行IBD和CRC之间的双向MR分析,试图揭开IBD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为预防IBD患者CRC的发病、IBD相关CR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结论依据。方法:我们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来估计IBD(包括UC和CD)与结直肠癌发病之间的无混杂的双向因果关系。在经历IEUGWAS数据库筛选和SNP筛选后,我们对合格的工具变量进行了包括IVW方法在内的多种MR方法,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来验证工具变量的异质性与多效性。结果:1.使用三组SNP(CD:106个、UC:113个、IBD:70个)进行IVW法MR分析提示结果不显著(UC的结果:OR[95%CI]:0.9998[0.9991-1.0005],P值:0.58;CD的结果:OR[95%CI]:0.99962[0.Emricasan细胞培养99912-1.00012],P值:0.14;IBD的结果:OR[95%CI]:0.99959[0.99869-1.00048],P值:0.36)。MR-Egger回归、WM法、MR-RAPS法均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敏感性分析未发现异质性与多效性。2.应用相同的步骤进行了双向MR分析,IVW法MR分析提示结果不显著(CD的结果:OR[95%CI]:1.07985[0.00049-2372.38304],P值0.98;UC的结果:OR[95%CI]:0.27117[0.00014-528.3707],P值:0.74;IBD的结果:OR[95%CI]:0.47101[0.0001-2242.94159],P值:0.86)。MR-Egger回归、WM法、MR-RAPS法均得出了一致的结Shell biochemistry论。敏感性分析未发现异质性与多效性。结论:与观察性研究的结论相反,两样本MR分析未发现IBD与CRC间的因果关系及反向因果关系。散发型CRC可能与IBD相关CRC有发病机制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