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红通络颗粒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及抗AS机制研究

目的:1.临床观察参红通络颗粒对气虚血瘀、痰浊阻络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实验观察参红通络颗粒对AS小鼠斑块、血脂水平、非靶向代谢物以及胆汁酸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参红通络颗粒抗AS的潜在机制。方法:1.选择2022年2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例)和试验组(N=3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参红通络颗粒,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治疗前、用药2周、用药4周的心绞痛疗效积分变化,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和症状积分、心电图疗效、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等情况,以评估参红通络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2.ApoE~(-/-)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SHTL组、阳性药组,每组20只,给予D12109C高脂饲料;C57BL9/J雄性小鼠20只作为空白组,给予维持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SHTL组给予参红通络颗粒药液,阳性药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灌等体积量高温高压灭菌水。给药第8周取小鼠粪便。给药8周后,取血清、心脏及主动脉、肝脏等组织。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和主动脉窦油红O染色,并测定小鼠血清中TC、TG、HDL-C、LDL-C的含量。3.采用非靶向分析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参红通络颗粒干预后小鼠粪便中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和相关KEGG通路。4.采用RT-PCR和WB技术检测小鼠肝脏中CYP7A1、CYP7B1、CYP8B1、CYP27A1、FXRBMS-90735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患者7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4例,试验组脱落3例,最终有效病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33例,共65例。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危险分层、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可比性佳。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在治疗2周及4周后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TC、LDL-C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降低硝酸甘油减停率,提高SAQ评分的五个维度,并且试验组的效果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2.AS斑块和主动脉窦斑块形成面积百分比的对比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均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SHTL组和阳性药组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TL组相比,阳性药组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SHTL组和阳性药组小鼠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5)。3.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和SHTL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主要所属脂类和类脂分子(41.379%),有机酸及其衍生物为(20.690%),有机杂环化合物为(13.793%)。KEGG通路分析分析发现,这些代谢物主要与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胆固醇代谢、胆汁分泌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4.RT-PCR和WB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模型组肝脏CYP7A1、CYP7B1、CYP8B1、CYP27A1、FXR的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SHTL组CYP7A1、CYP7B1、CYP8B1、CYP27A1的基因表达水平及CYP7A1的蛋白水平均显著性升高,FXR的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显著性下降。结论:1.临床试验表明,SHTL能够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降低血脂水平,提高中医证LEE011试剂候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性高。2.动物实验表明,SHTL能够抑制AS小鼠主动脉斑块生成情况,并降低AS小鼠Enzyme Inhibitors血脂水平,干预AS的进展。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发现SHTL抗AS的作用靶点主要是脂类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且富集通路结果显示与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和胆固醇代谢、胆汁分泌关系密切,尤其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说明参红通络抗AS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调控初级胆汁酸合成相关。4.SHTL可能是通过调控初级胆汁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因子,促进初级胆汁酸的合成,进而促进胆固醇和脂质的代谢,降低机体血脂水平,发挥抗AS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