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营养指标预后价值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研究

第一部分 营养评估与老年心力衰竭预后第一节 单维营养评估指标与老年心力衰竭预后[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合并症,但由于缺乏量化营养状况的标准化定义和评估工具,心力衰竭患者常缺乏营养状态评估,进而影响其营养管理。淋巴细胞计数(serum total lymphocyte count,LYM)、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和总胆固醇(serumcholesterol,CHOL)简单易得,已被证实是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相关的预后指标,然而它们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较少,并且目前我国尚缺乏关于LYM、ALB和CHOL与住院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相关性的大样本量、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探究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使用LYM、ALB和CHOL评估营养状况的患病率及其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自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筛选年龄≥65岁并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诊断者,收集其基线LYM、ALB和CHOL和住院期间其他数据,并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评估LYM、ALB和CHOL在不同类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全因死亡预测效能。[结果]共有1371名患者入选,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四分位数间距:68-77岁),其中 59.4%为男性。使用 LYM<1.6*109、ALB<35g/L 和 CHOL≤4.65mmol/L 的评价标准,分别有56.7%、21.9%和72.1%的患者患有营养不良。中位随访时间962天(四分位数间距:903-1029天),388例(28.3%)患者发生全因死亡。校正临床特征、心力衰竭病因、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及用药后,使用LYM或ALB评估为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较营养状况正常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而使用CHOL评估时,营养不良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与营养状况正常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基线LYM或ALB降低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第二节 多维营养评估指标与老年心力衰竭预后[研究背景]既往研究发现,预后营养指数(the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控制营养状况(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评分是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相关的预后指标。研究发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体重指数(the triglycerides,total cholesterol,and body weight index,TCBI)评分与多种疾病的预后有关,但既往研究样本量小且老BAY 73-4506年人口代表性有限,且TCBI在心力衰竭中的预后价值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究多维营养评估指标(PNI、CONUT、GNRI和TCBI)评估营养不良在大样本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和预后意义。[方法]本研究入选自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筛选年龄≥65岁并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诊断者,收集其基线营养指标和住院期间其他数据,并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评估PNI、CONUT、GNRI和TCBI在不同类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全因死亡预测效能。[结果]共有1371名患者入选(59.4%男性;中位年龄72岁;NT-proBNP中位数2343ng/l)。使用 PNI≤38、CONUT 评分>4、GNRI≤91 和 TCBI≤1109 的评分,分别有10.4%、18.3%、9.2%和50.0%的患者患有中至重度营养不良。低营养评分与较低的体重指数、更严重的症状、心房颤动和贫血相关。中位随访962天(IQR:903至1029天),全因死亡率为28.3%(n=388)。使用不同营养评分(PNI、CONUT、GNRI和TCBI)评估为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1年死亡率分别为35.2%、28.3%、28.0%和19.1%。在预测全因死亡的基础模型(C统计值:0.711)的基础上,单独添加任一营养不良指标都提高了基础模型的性能,其中CONUT评分对基础模型性能改善最明显(C统计值:0.721;P<0.001)。[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基线PNI、CONUT、GNRI或TCBI降低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其中CONUT评分在预测全因死亡风险方面最有效。第三节 慢性炎症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及在老年心力衰竭中的预后作用[研究背景]尽管营养不良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慢性心力衰竭存在炎细胞的激活与炎症因子的释放。然而,营养不良在心力衰竭中的预后作用是否受炎症水平的影响,哪些患者可以从营养管理策略中得到最大获益目前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索在根据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分层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不同营养评估指标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自2008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筛选年龄≥65岁并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诊断者,收集其基线营养指标、hsCRP和住院期间其他数据,并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评估多种营养评估指标在不同炎症水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共有1358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入选(60.1%男性;平均年龄72岁;NT-proBNP 中位数 2291 ng/l)。通过预后营养指数(the 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控制营养状况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评分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体重指数评估营养状况,入院时测量hsCRP。根据基线hsCRP水平(≥2vs.<2 mg/L)对患者进行分层。在hsCRP水平<2mg/L的患者中,除PNI外,其他指标评价的营养不良患者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无相关性;然而,在hsCRP≥2mg/L的患者中,任一指标评估的营养不良程度加重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P均<0.05)。[结论]hsCRP水平高于2mg/L时,营养不良程度加重与老年心力衰竭患BLZ945体外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而hsCRP水平低于2mg/L时则无相关性。第二部分生物标志物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研究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炎症生物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值(neutrophil-to-eosinophilraFlavivirus infectiontio,NER),可能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然而,它们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inhibitor,ICI)相关心脏毒性(ICI therapy associated cardiotoxicities,iRCs)方面的价值仍缺少研究。[研究目的]探索炎症标志物与iRCs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诊断为iRCs的患者,收集其肿瘤治疗期间的数据,并对其进行长期随访。根据iRCs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低级别(1-2级)组和高级别(3-4级)组。[结果]共有47名肿瘤患者入选。从首次输注ICI到出现iRCs的中位时间为35天(IQR:9.0至65.5天)。与各自的基线值相比,iRCs发作时心脏生物标志物和炎症标志物显著升高。与低级别iRCs相比,高级别iRCs患者在iRCs发病时的NER显著增加(组×时间,P<0.01)。当按iRCs发病时的中位NER(184.33)分组时,NER≥184.33 与高级别 iRCs相关(OR:10.77,P<0.05);与低NER组相比,NER≥184.33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6.3%(HR:2.67,P<0.05)。[结论]在发生iRCs的患者中,iRCs发作时NER显著升高,较高的NER与更高级别iRCs和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