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中任一环节受损都有可能引发吞咽障碍,导致患者进食困难、误吸等一系列并发症,这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目前临床上对于吞咽障碍,尤其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利用酸味刺激治疗,且已成为一种常规且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其中枢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试图利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健康成年人自主吞咽相关脑功能激活区的分布,分析健康成年人空吞(吞咽口水)、吞水(吞咽室温蒸馏水)、吞醋(吞咽醋酸溶液)三种吞咽任务时的脑功能激活异同,研究酸味刺激对于吞咽中枢的影响,并为酸味刺激的相关中枢治疗机制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受试者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社区招募的13名右利手健康成年人,对每个受试者均进行三次不同吞咽任务的任务态fMRI检查,即空吞、吞水和吞醋。任务态实验设计采用组块(block-design)设计,具体为静息组块30s+任务(空吞、吞水和吞醋)组块30s,重复6次,受试者于静息组块内保持静止,于任务组块内进行每6s一次的吞咽动作,同时进行fMRI扫描检查获取功能图像数据。采用RESTplus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spm12软件对三项吞咽任务分别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建模并生成激活强度及激活体积,最后使用SPSS软件对吞醋-空吞、吞醋-吞水的激活强度及激活体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健康受试者三种吞咽任务时的脑功能激活异同。结果:(1)在空吞任务中,健康成年人的脑功能激活区域主要位于双侧小脑,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扣带回,双侧颞上回,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双侧岛叶,selleck NMR双侧缘上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双侧舌回(经簇水平FDR多重比较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2)在吞水任务中,健康成年人的脑功能激活区域主要位于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双侧颞上回,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双侧岛叶、右豆状核,双侧缘上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双侧岛盖部额下回,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双侧楔叶,双侧舌回,双侧梭状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海马旁回,双侧颞中回,双侧丘脑(经簇水平FDR多重比较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3)在吞醋任务中,健康成年人的脑功能激活区域主要位于双侧小脑,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扣带回,双侧颞上回,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双侧岛叶、右侧豆状核,双侧缘上回,双侧三角部额下回、双侧岛盖部额下回,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左侧楔叶,双侧舌回,双侧梭状回,右侧额中回,双侧颞中回,双侧丘脑,右侧尾状核(经簇水平FDR多重比较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4)以吞醋任GDC-0068说明书务时激活的13个簇的峰值坐标点为基准,比较吞醋-空吞、吞醋-吞水任务的脑功能激活强度差异。发现与空吞任务相比,健康成年人在吞醋任务时的第3和第9个激活簇的激活强度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峰值坐标点分别位于右侧中央后回(t=2.57,p=0.042)和左侧小脑(t=2.46,p=0.049);与吞水任务相比,健康成年人在吞醋任务时的第2和第7个激活簇的激活强度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峰值坐标点分别位于左侧三角部额下回(t=2.91,p=0.027)和右侧三角部额下回(t=3.47,p=0.013)。(5)分别计算所有受试者三项吞咽任务下的左、右侧半eye infections球的脑功能激活体积,并进行吞醋-空吞、吞醋-吞水之间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范围0.30-0.46)。结论:本研究运用任务态fMRI技术,确定健康成年人醋酸吞咽刺激时的脑功能激活与空吞、吞水时的脑功能激活异同,发现在吞醋任务时右侧中央后回、左侧小脑Ⅷ小叶的激活强度强于空吞任务,双侧三角部额下回的激活强度强于吞水任务,这提示酸味刺激能够影响健康成年人吞咽任务时的脑功能活动,酸味刺激的功效可能与调节吞咽相关中枢的功能活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