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躁狂人格(Hypomanic personality)是一种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性人格,即具有轻躁狂人格的个体被认为后续更有可能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双相情感障碍或躁狂症的临床患者,探究的是双epigenomics and epigenetics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状背后的神经基础,而对于轻躁狂人格的神经机制至今并不明确,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被试群体上集中于临床研究,缺乏从正常群体出发的证据;其次,轻躁狂人格是一种多维度和多成分的结构,其不同维度在不同模态上分别具有什么神经基础并不清楚;最后,攻击性虽作为轻躁狂人格的显著特征,但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神经通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脑影像技术,结合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思路,通过四个研究系统考察了轻躁狂人格的神经机制及其与攻击性关系的神经通路。研究一从大样本(n=3 96)的视角探索轻躁狂人格的神经结构基础。通过问卷与脑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只发现了情绪波动与性别在灰质体积(GMV)上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运动网络和自上而下的控制网络中脑区的灰质体积与男性情绪波动得分显著相关;随后的主效应分析只在轻躁狂人格总分中发现了结果:前额叶、颞叶、视觉和边缘系统的灰质体积与轻躁狂人格总分呈正相关。研究二探索轻躁狂人格的功能基础。使用测量决策冲动性的实验范式: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发现负责表征立即损失和延迟损失的运动网络和额顶网络的激活可以预测轻躁狂人格的个体差异。在研究一与研究二的基础上,研究三考察了轻躁狂人格的脑网络机制。使用最新的形态学和静息态脑网络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形态学和静息态功能网络的全脑拓扑属性都不能够预测轻躁狂人格,这表明轻躁狂人格的个体与正常群体相比在脑网络组织上没有差别;随后通过基于连接组的预测模型发现个体水平的形态学和静息态功能连接可以预测轻躁狂人格的得分,特别是前额叶-顶叶、运动系统、颞叶,视觉系统和边缘系统之间的功能连接www.selleck.cn/products/dibutyryl-camp-bucladesine。研究四探讨了Fulvestrant采购轻躁狂人格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其背后可能的神经通路。行为上在两个独立样本中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中介分析发现轻躁狂人格的脑结构属性可以中介其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颞区、边缘区(如杏仁核)和视觉皮质的灰质体积对二者的中介作用。这些结果综合说明:1)轻躁狂人格的情绪波动子维度在性别上存在特异性规律;2)自上而下的控制网络和运动网络之间的平衡性在理解轻躁狂人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3)轻躁狂人格的个体表现出与正常人相同的全脑拓扑属性;4)前额叶-顶叶、运动系统、颞叶、视觉系统和边缘系统所构成的脑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对轻躁狂人格及其子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暗示着轻躁狂人格个体特定的大脑功能连接模式;5)轻躁狂人格通过前额叶、视觉系统和边缘系统的灰质体积中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首次揭示了轻躁狂人格个体攻击性强的潜在神经通路,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了神经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