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结合蛋白联合白介素-6对持续性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肝素结Staurosporine核磁合蛋白(HBP)联合白介素-6(IL-6)对持续性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A-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1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寻找更多属南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Sepsis 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根据KIDGO标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脓毒症无AKI组)及SA-AKI组,再根据急性疾病质量倡议(ADQI)标准将SA-AKI组患者分为一过性SA-AKI组和持续性SA-AKI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P、IL-6及HBP联合IL-6对SA-AKI不同亚型尤其是持续性SA-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202例脓毒症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08例患者(53.4%)发生SA-AKI,53例(26.2%)为一过性SA-AKI,55例(27.2%)为持续性SA-AKI。在SA-AKI患者中,与一过性SA-AKI相比,持续性SA-AKI患者的炎症反应更重,HBP、IL-6、PCT、CRP水平更高。HBP、IL-6对持续性SA-AKI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95%CI:0.677~0.849)、0.782(95%CI:0.699~0.866)。HBP联合IL-6可提高对持续性SA-AKI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22~0.880)。结论:HBP、IL-6均对持续性SA-AKI有较高的预测价值,HBP联合IL-6可提高对持续性SA-Hepatozoon sppAKI的预测价值。

胆管癌中胆道组胺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背景: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可发生于胆道树以及肝实质内的任何部位。同时,肿瘤也可能由胆管周围腺体和肝细胞发展而来。胆管癌依据原发性解剖亚型进行分类,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CCA)以及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A)三类亚型,每种肿瘤亚型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手段以及预后特点。近年来,胆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逐年升高。胆管癌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早期诊断困难,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外科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大多数胆管癌患者在就诊时由于已存在远处转移或局部肿瘤进展至晚期,涉及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而不适合行手术切除。在临床工作中,仅有1/5的胆管癌患者在就诊时符合手术条件。但即便患者符合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指征,行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后,其5年的总体生存率仍低于10%。当前,与其他类型肿瘤相比,胆管癌的精准诊断与精确治疗远远落后,诊断治疗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匮乏。虽然已经出现了锚定FGFR2融合基因或突变的靶向药物培米替尼(Pemigtinib,INCB054828),但相比于拉丁裔,亚裔中FGFR2融合的胆管癌患者占比低于20%,药物治疗痛点尚未触及。当前,如何通过对胆管癌患者的胆汁进行检测来预测肿瘤预后,指导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胆汁小分子代谢组学的研究,并确定了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来源的组胺(histamine,HA)是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临床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肿瘤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scRNA-seq),我们证明了组胺1型受体(histamine receptor H1,HRH1)主要在肿瘤细胞中表达,组胺2型受体(histamine receptor H2,HRH2)则主要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表达(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总而言之,在肿瘤胆汁中异常升高的组胺,提示着不良的预后结局。此外,组胺可以通过激活HRH1-Gαq信号,激活胆管癌细胞内的增殖信号。研究目的:1.基于胆汁非靶向小分子代谢物质谱检测,筛选胆管癌(CCA)及良性胆总管结石(calculusofcommonbileducts,CBDS)患者胆汁中的差异化合物,寻找CCA患者体液检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明确其诊疗价值。2.对CCA患者组织微阵列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进行甲苯胺蓝染色(toluidine blue staining),明确CCA胆汁中高浓度HA的来源。3.基于CCA和CBDS患者有创获取的胆汁及血清建立胆汁与血清库,检测胆汁差异代谢物组胺(histamine,HA)的表达水平,结合病人随访信息,分析胆道HA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4.基于CCA肿瘤及肿瘤邻近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scRNA-seq),明确HA受体在肿瘤微环境中各型细胞上的表达分布,寻找肿瘤细胞优势表达的受体。5.通过WB、qPCR、TMA的IHC染色及TCGA癌症数据库等多种途径,明确HRH1为CCA肿瘤组织与细胞中的优势受体。结合HRH1的IHC染色评分与患者术后随访,分析HRH1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6.通过各种体内外实验,研究HA是否对CCA细胞有促增殖作用及深层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选取3例CCA患者胆汁及3例CBDS患者胆汁,对6例样本行非靶向小分子代谢组学检测,统计分析差异的正负离子,通过“热图”、“火山图”体现差异代谢物。2.收集遴选出2010年至2020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282例患者的术后石蜡组织标本(包括iCCA 50例,pCCA HIV-related medical mistrust and PrEP113例,dCCA 119例),制作为组织芯片,行肥大细胞特异性甲苯胺蓝染色,并统计分析肥大细胞在CCA肿瘤及癌旁组织的分布情况。3.建立104例CCA患者及40例CBDS患者的胆汁及血清库,通过ELISA检测HA的表达水平,分析表达差异。利用ROC曲线计算CCA患者胆道HA与血清HA的cut-off 值,以便于将患者分为胆道或血清的 HA 高低亚组,通过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明确胆道H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胆道HA是否为影响C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收集新鲜的CCA肿瘤术后标本,包括3个pCCA组织、4个dCCA组织和4个肿瘤临近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scRNA-seq),并将这些数据与GEO数据库中的iCCA数据集(GSE ID:138709)进行整合,分析HA各型受体在CCA肿瘤及癌旁组织的各型细胞上的表达分布及差异,寻找CCA细胞的优势HA受体。5.通过WB、qPCR、TMA的IHC染色等实验方法及TCGA癌症数据库等生信分析手段,验证scRNA-seq结果,明确CCA细胞的优势HA受体。6.对CCA的TMA芯片行IHC-HRH1染色后评分,利用ROC曲线计算HRH1在iCCA、pCCA及dCCA的cut-off值,将患者分为HRH1高低表达亚组后结合随访信息,通过Kaplan-Meier法、lon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明确HRH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7.通过绘制HA的药物剂量效应曲线,筛选HA的敏感细胞。使用siRNA及过表达质粒对CCA细胞的HRH1基因进行干扰或过表达后,通过CCK-8、集落形成实验检测HA对CCA细胞增殖的影响。8.通过bret检测HRH1-Gαq信号,通过WB检测Gαq下游的PKC(MARCKS及ERK)磷酸化水平,明确HA促CCA细胞的增殖机制。9.建立裸鼠皮下成瘤动物模型,探究HA在体内对CC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CCA胆汁相较于CBDS胆汁,HA浓度显著上调,但HA浓度在血清中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TMA甲苯胺蓝染色及统计结果显示,CCA组织3-MA溶解度中MCs数量明显多于癌旁组织。3.高水平的胆道HA与CCA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且HA可作为影响C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scRNA-seq结果显示在CCA的肿瘤微环境中,组胺1型受体(HRH1)在CCA细胞上具有显著的表达优势,而HRH2在CAFs中表达上调。5.CCA组织或细胞系中HRH1的mRNA与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或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系。6.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的HRH1与三种亚型CCA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H1也可作为C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7.CCA细胞为HA作用的敏感细胞,后者通过结合CCA细胞膜上的1型受体HRH1促进细胞的增殖能力。8.HA通过激活HRH1-Gαq信号,促进下游MARCKS及ERK的磷酸化,促进了CCA细胞增殖。9.在裸鼠皮下成瘤的动物模型中,HA能促进CCA细胞的增殖,而使用HRH1阻断剂特非那定(Terfenadine)特异性阻断HRH1后,HA的促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研究结论:1.HA作为CCA及CBDS患者胆汁的差异代谢物,在CCA胆道中的浓度显著上调,其可作为CCA患者体液检测的潜在生物Belumosudil标志物。2.高浓度的胆道HA与CCA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为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CCA肿瘤微环境中,HRH1为CCA细胞上优势表达的HA受体,且HA促CCA细胞增殖能力受HRH1表达的影响。4.HA通过激活HRH1-Gαq信号通路促肿瘤细胞增殖。

Pickering乳液模板构建生物刺激响应性蛋白质微球

近年来,能够响应肿瘤微环境生物信号的微球越来越受到关注。生物刺激响应微球可以利用肿瘤部位的差异,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精确释放。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生物刺激响应微球的尝试,其中大部分都以合成高分子为主,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严重限制其生物医学应用。相比之下,生物大分子由于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抗原性和高生物活性,对众多生物医学应用具有吸引力。因此,本论文基于天然来源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围绕zein基微球的制备以及生物刺激响应释放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SiO_2/zein复合微球的可控制备采用St(?)ber法合成了不同粒径的SiO_2颗粒,并用二氯二甲基硅Smoothened Agonist抑制剂烷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将其作为乳化剂,构建由颗粒稳定的内相为zein的乙醇溶解液的乳液模板,再通过溶剂蒸发固化得到SiO_2/zein复合微球。首先通过染色法证明,得到的乳液类型为油包(乙醇/水)包油的多重乳液。接着对Pickering多重乳液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是由zein稳定乳液的相反转形成的。最后通过zein浓度、油/(醇水)体积比、乳化剂浓度、颗粒尺寸和不同类型颗粒等影响因素分别对乳液模板和微球形貌进行了调控。(2)蛋白微球的生物刺激响应释放研究基于上述制备的SiO_2/zein复合微球,选择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葡聚糖作为亲水荧光模型,证明了其均匀分散在蛋白基质中而不影响微球结构。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蛋白微球的pH稳定性,在较宽的pH范围(3-11)条件下,微球形貌保持良好,这证明其具有良好的耐受Community-associated infection性;接着考察了微球的生物刺激响应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该复合蛋白微球对活性物有良好的保护和包封作用,同时对谷胱甘肽(GSH)和蛋白酶表现出优异的生物刺激响应性。(3)单宁酸(TA)/zein复合微球的还原响应释放及其诱导癌细胞死亡研究针对上述复合微球在水介质中难以分散的问题,将疏水SiO_2颗粒替换为疏水Ca CO_3颗粒,并通过TA刻蚀微球表面的Ca CO_3,使其能够良好分散于CDK抑制剂培养基中;然后通过控制乳化方式、油相类型、颗粒浓度和油/(醇水)体积比等条件,得到合适的微球尺寸以便后续的细胞摄取;紧接着对TA/zein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体外GSH响应释放研究;最后考察了He La细胞在不同时间下对微球的摄取情况,将荧光染料替换为阿霉素(DOX),通过细胞毒性实验(MTT)检测了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存活率随时间和微球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氯化钴对小鼠肝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氯化钴暴露对小鼠肝氧化损伤及铁死亡相关指标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LX-4720.html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4、8和12 mg/kg氯化钴溶液,BC Hepatitis Testers Cohort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染毒一次,共染毒30 d。染毒结束,计算动物肝脏脏器系数;采用试剂盒测定动物肝组织匀浆上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Western bloPUN30119价格t检测动物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死亡抑制蛋白1 (FSP1)和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 (ACS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 mg/kg染毒组动物肝脏脏器系数显著升高(F=6.15,P=0.027),12 mg/kg氯化钴暴露组SOD降低(F=6.56,P=0.028);MDA随着氯化钴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F=30.93,P<0.001);GSH和GSH/GSSG随着氯化钴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F值分别为22.78和24.57,P<0.01);GPX4和FSP1表达水平随着氯化钴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F值分别为41.47和19.397,P<0.01);ACSL4表达水平随着氯化钴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F=16.01,P=0.004)。结论 氯化钴暴露可引起小鼠肝脏氧化损伤,通过降低GPX4和FSP1表达,升高ACSL4表达促发肝脏铁死亡。

血液肿瘤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探索血液肿瘤患者跌倒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护理人员快速识别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进行跌倒预防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提取:组建研究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整理血液肿瘤患者跌倒相关风险因素;采用专家函询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形成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调查问卷。2.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该部分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济南市某PLX3397采购5所三甲医院的347名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血液肿瘤患者跌倒情况调查问卷、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相关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和R语言,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拟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以最终进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为自变量,患者过去一年内是否发生跌CL 318952试剂倒为结局变量,构建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本研究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果1.风险因素提取结果: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分析和专家函询的基础上拟定了血液肿瘤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功能与活动、疾病与治疗相关因素、药物因素、心理与认知、陪护因素6个方面。2.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7名血液肿瘤患者,过去1年内共有67名患者发生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跌倒组与未跌倒组患者在动态平衡或步态异常、助行工具、运动情况、一年内眩晕史、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激素、降压药、降糖药、多重用药情况、认知情况、是否害怕跌倒、患者跌倒风险认知、陪护人员跌倒风险认知、慢性疼痛、Barthel指数以及PHQ-9量表得分共19个变量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肿瘤患者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一年内眩晕史(OR=2.795,95%CI:1.556-5.020)、激素(OR=2.017,95%CI:1.121-3.628)、Barthel指数(OR=0.981,95%CI:0.967-0.995)、PHQ-9量表得分(OR=1.065,95%CI:1.008-1.125)。根据Logistic回归构建的跌bioactive dyes倒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0.681-0.816),约登指数为0.417,敏感度为0.567,特异度为0.850;Homers-Lemesh ow(H-L)检验P=0.477,校准图显示跌倒发生的实际值与预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液肿瘤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共包含4个预测因子,即一年内眩晕史、激素、Barthel指数和PHQ-9量表得分。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血液肿瘤患者的跌倒结局,有助于早期识别血液肿瘤跌倒高风险人群,及早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

情志刺激乳腺结节的始发因素与心理个性化差异研究

目的:乳腺结节近年有检出率增多、年轻化趋势,情志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根据前期研究发现:生活事件是引发情志刺激的始发因素;个体心理、生理特点是情志刺激能否致病的关键。因此,我们提出“生活事件是引发情志刺激乳腺结节的始发因素”假设,深入研究情志刺激乳腺结节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明确焦虑、抑郁、愤怒情志具体与哪些生活事件相关。并进一步探讨个体心理、生理特点与情志刺激乳腺结节之间的关系。为有效防治情志刺激乳腺结节,提供针对患者不同个体特点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发展情志病证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文献梳理,生活事件、情志、乳腺结节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个体个性特征、机体状态与情志的关系。采用人群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结节患者,检查无异常的女性人群为对照组,受试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状态-特质愤怒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疲劳量表》八个调查问卷。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别统计乳腺结节患者焦虑、抑郁、愤怒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采用向后Wald法逐步回归筛选显著的危险因素,以显著性作为分析依据。OR值﹥1作为引发抑郁、焦虑、愤怒的危险性因素,OR值﹤1作为引发抑郁、焦虑、愤怒的保护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对乳腺结节患者抑郁、焦虑、愤怒情志与人格、睡眠疲劳进行相关性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KW检验对乳腺结节BI-RADS相关影响因素差异性进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进行秩和检验。结果:(1)通过对147例乳腺结节患者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其发病年龄多见于育龄期、高学历已婚女性,以30-50岁多见。其中负性情绪中焦虑者20例,抑郁者29例,愤怒者21例,易感率分别为13.9%、19.8%、14.2%。(2)乳腺结节患者在31-40岁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最大,均值为2.10。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数前十位:“收入显著增减”“夫妻感情破裂”“家属重病”“子女学习困难”“重病外伤”。“子女行为不端”和“中额借贷”并列第五位。“父母死亡”“流产”“家庭成员纠纷”并列第六位。“财产损失”和“夫妻严重争执”并列第七位。“升学就业受挫”“性生活障碍”“名誉受损”“学习困难”并列第九位。“好友去世”“法律纠纷”“和上级冲突”“受惊”“同事纠纷”并列第十位。(3)“夫妻感情破裂”(OR=25.514,95%CI=2.039~319.210)“子女学习困难”(OR=28.973,95%CLY2835219作用I1.791~468.706)“收入显著增减”(OR=4173.174,95%CI=177.231~98263.673)与乳腺结节患者抑郁的发生成正相关。“家属重病”(OR=57.484,95%CI=6.094~542.275)“子女行为不端”(OR=23.944,95%CI=1.434~399.860)“子女学习困难”(OR=837.348,95%CI=49.867~14060.348)与乳腺结节患者焦虑的发生成正相关。“夫妻感情破裂”(OR=101.429,95%CI=4.352~2364.079)“家属重病”(OR=144.231,95%CI=5.583~3725.920)“子女学习困难”(OR=864.503,95%CI=10.943~68299.029)“收入显著增减”(OR=27.644,95%CI=2.294~333.173)与乳腺结节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成正相关。“家属重病”(OR=26.097,95%CI=1.248~29.801)“子女行为不端”(OR=47.731,95%CI=8.629~264.014)“子女学习困难”(OGSK2118436R=6.034,95%CI=1.116~32.615)“性生活障碍”(OR=57.684,95%CI=4.477~743.303)“收入显著增减”(OR=4.296,95%CI=1substrate-mediated gene delivery.075~17.166)与乳腺结节患者愤怒的发生成正相关。(4)147例乳腺结节患者中外向胆汁质71例,外向多血质36例,内向抑郁质29例,内向粘液质11例,分别占比48.3%、24.5%、19.7%、7.5%。个体不同心理、生理特征与抑郁、焦虑、愤怒情绪相关性研究发现:产生抑郁的主要机能状态为“脑力疲劳”(P<0.05)。产生愤怒的的主要机能状态为“睡眠障碍”(P<0.05)。产生焦虑、愤怒及焦虑抑郁情志的主要心理特征为“神经质”(P<0.05)。(5)在是否焦虑中,病例组焦虑人数比对照组占比多(13.6%>2.7%);在是否抑郁中,病例组抑郁人数比对照组占比多(19.7%>8.0%);在是否易怒中,病例组易怒人数比对照组占比多(14.3%>2.7%);在是否存在睡眠问题中,病例组存在睡眠疲劳问题人数比对照组占比多(78.2%>33.3%);在是否存在疲劳问题中,病例组存在疲劳问题人数比对照组占比多(88.4%>37.3%)。在是否发生负性事件中,病例组发生负性事件频数比对照组占比多(51%>13.3%);在焦虑、抑郁、易怒、睡眠、疲劳、负性事件中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乳腺结节2类与3类对比中,焦虑、抑郁、愤怒、疲劳四个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结节2类与4a类对比中,焦虑、抑郁、愤怒三个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结节3类与4a类对比中,焦虑、抑郁、愤怒三个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生活事件是情志刺激乳腺结节的始发因素。引发乳腺结节患者焦虑、抑郁、愤怒情志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以家庭婚姻、经济方面为主。(2)乳腺结节患者的个性特征与情志密切相关。本课题中外向胆汁质人格特征的乳腺结节患者占比最多,且外向型患者彩超BI-RADS分类等级普遍高于内向型患。(3)个体睡眠疲劳状况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刺激引发乳腺结节患者多有睡眠质量差、疲劳情况,机体状态不佳。(4)乳腺结节发病与情志刺激关系密切。焦虑、抑郁、愤怒情绪是影响乳腺结节BI-RADS分级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论证了“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理论,丰富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理论,为有效防治情志刺激乳腺结节,提供针对患者不同个体特点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发展情志病证理论提供参考。

乌头酸酶1(ACO1)下调促进胰腺癌增殖和迁移侵袭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被称为肿瘤界的“癌症之王”,据柳叶刀杂志记载,胰腺癌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及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吉西他滨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但耐药性和低敏感性导致治疗局限、治愈率低。在胰腺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这样严峻的背景下,从分子靶向层面深入了解胰腺癌的发病机制,进而实现对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biological implant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17种短寿命蛋白在胰腺癌细胞急性凋亡早期快速下调,乌头酸酶1(Aconitase 1,ACO1)便是其中之一,由此我们推测ACO1可能在胰腺癌细胞存活中可能有关键作用。另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ACO1可通过调节铁稳态和铁死亡等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ACO1在胰腺癌细胞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通过构建CRISPER-Cas13d腺相关病毒表达系统下调ACO1表达和转染ACO1过表达质粒等方法探讨ACO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其在胰腺癌治疗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通过免疫荧光和组织芯片探究ACO1在癌旁组织和不同分化程度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ACO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2)通过CRISPER-Cas13d技术构建靶向抑制ACO1的腺相关病毒,同时构建过表达ACO1质粒。(3)通过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等实验明确ACO1表达变化前后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功能影响。(4)ACO1影响胰腺癌进展机制研究。研究结果(1)疫荧光表明:ACO1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ACGalunisertib小鼠O1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ACO1表达与临床分期可能存在相关性,且其与上述免疫荧光结果基本保持一致。(2)功能实验:CCK8实验表明ACO1敲低可促进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而ACO1过表达可抑制其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ACO1敲低可促进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ACO1过表达可抑制其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显示ACO1敲低可抑制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的凋亡;ACO1过表达可促进其凋亡。Transwell小室迁移侵袭实验表明ACO1敲低可促进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迁移侵袭能力;ACO1过表达可抑制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迁移侵袭能力。(3)机制研究表明:ACO1敲低的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p-AKT)、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μLa rregμ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表达上调;ACO1 过表达的PANC-1 细胞、MiaPaCa-2 细胞中 HIF-2α、p-AKT、p-ERK 表达下调。研究结论(1)与癌旁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ACO1表达降低,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可能存在相关性。(2)ACO1敲低可能促进胰腺癌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以及迁移侵袭能力,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凋亡;ACO1过表达可能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MiaPaCa-2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点击此处以及迁移侵袭能力,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凋亡。(3)ACO1可能通过调节HIF-2α、p-AKT、p-ERK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AGE-RAGE信号通路探讨坤泰胶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旨在探讨坤泰胶囊(Kuntai Capsule,KTC)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可能的作Pevonedistat研究购买用机制。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KTC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颈背部皮肤注射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联合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诱导PCOS大鼠模型,造模28 d。将KTC溶于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予以低(0.315 g·kg~(-1)·d~(-1))、中(0.63 g·kg~(-1)·d~(-1))、高(1.26 g·kg~(-1)·d~(-1))剂量进行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灌胃15 d。给药结束后,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FB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计算LH/FSH比值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Ⅲ型胶原α1链(COL3A1)、凋亡因子Bcl-2关联X的蛋白(Bcl-2 associated X,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卵巢组织中COL3A1、Bax、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FBG、FINS、LH、T、LH/FSH、HOMA-IR水平均升高(P<0.05),FSH水平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阴道脱落细胞可见大量白细胞,以动情间期为主;卵巢表面囊性突起较多,颗粒细胞层厚度减少,卵母细胞缺失;卵巢组织中COL3A1、Bax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KTC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FBG、FINS、LH、T、LH/FSH、HOMA-Ready biodegradationIR水平均下降(P<0.05),KTC中、高剂量组FSH水平升高(P<0.05);KTC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逐渐出现稳定的动情周期;卵巢表面较光滑,卵巢组织可见卵母细胞及成熟卵泡,颗粒细胞层厚度增加;KTC低、中剂量组COL3A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KTC低剂量组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在KTC低剂量组上升(P<0.01selleck抑制剂)。综上所述,KTC通过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减少卵泡闭锁,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和体质量,恢复血清激素水平,改善PCOS的症状,减轻卵巢形态学损伤,恢复卵巢功能,对PCOS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黄连素调控肠道菌群缓解诱导性小鼠结肠炎

目的 探讨黄连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性小鼠结肠炎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无菌水灌胃)、黄连素组(正常喂养,黄连素灌胃)、模型组(3%DSS喂养,无菌水灌胃)、黄连素治疗组(3%DSS喂养,黄连素灌胃);测量并记录4组体重和疾病活动指数(DAI);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利用16S核糖体RNA(rRNA)分析黄连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01),DAI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素治疗组小鼠的体重减轻显著缓解(P<0.001),DAI评分显著获悉更多降低(P<0.001)。HE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黄连素组小鼠的肠壁结构完整,而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结构紊乱,腺体消失,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素治疗组小鼠结肠黏膜肌层及肠腺排列较为完整,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组织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rRN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selleckchem性显著降低(P<0.01),志贺杆菌和肠球菌的丰度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连素治疗组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增加(P<0.01),志贺杆菌和肠球菌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黄连素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DSS诱导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紊乱,黄连素治疗后可以恢复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同时降低致病性志贺杆菌和肠球菌Biosensor interface的丰度。

自拟归芍化滞汤加减联合灸法干预乳腺癌紫杉类药物化疗后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归芍化滞汤加减联合灸法改善乳腺癌紫杉类药物化疗后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经含紫杉类药物方案化疗后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拟归芍化滞汤加减+灸法组(研究组)和利尿剂组(常规组),各40例,两组均治疗2个月。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下肢周径(内髁关节处、内髁上10cm周径)、体重、24h尿量、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变化。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00%(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内髁关节处、内髁上10cm周径及体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24h尿量、FACT-B评分明显升高,且研究点击此处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www.selleck.cn/products/ch-223191紫杉类药物化疗后水肿采用自拟归芍化滞汤加减联合灸法疗效的临床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水high-dimensional mediation肿症状及生活质量,对预后恢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