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200a与foxl3的靶向调控及其在牙鲆性腺中的作用分析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在其生长过程中,雌性比雄性个体大且生长快,因此对其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的研究十分重要。foxl3作(Forkhead box L3)为foxl2(Forkhead box L2)的旁系同源基因,被认为是鱼类所特有的副本基因,且在性腺中高表达,在多种鱼类的发育、胚胎发育、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foxl3在不同鱼类中的表达情况和发挥的功能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其在牙鲆性腺发育的功能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PCR克隆和测序验证了foxl3 c DNA的正确性,并利用各种生物信息学手段对foxl3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oxl3在牙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亚细胞定位技术和化学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foxl3的表达定位。之后,分别将foxl3干扰连和foxl3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牙鲆性腺原代细胞中,通过定量PCR检测了foxl3、fbxo47(减数分裂重组蛋白a)和sycp3(F-box蛋白47)的表达变化。并且通过靶基因预测网址筛选出与foxl3具有靶向关系的miRNAs(miR-200a、miR-200b、miR-200c、miR-141和miR-429),利用绿色荧光蛋白以及双荧光素酶技术对其进行靶向关系验证,并将预测得到的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后进一步对其进行靶向关系的验证。本研究主要结果为:1、牙鲆foxl3基因的鉴定及分子特征通过PCR克隆和测序得到牙鲆foxl3的c DNA序列,共1089 bp,包括750 bp的CDS区和289 bp的3’UTR区。共编码429个氨基酸,其中脯氨酸的含量最高;蛋白质质量为28.70 kDa,理论等电点、亲水系数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8.77、-0.842和63.85。牙鲆Foxl3二级结构包含一个FH结构域;三级结构则为20.48%α螺旋、15.26%延伸链以及64.26%无规则卷曲,不均匀分布在蛋白多肽链上。比较多种生物Foxl3氨基酸序列发现,牙鲆Foxl3与其他鱼类相似度较高,其中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同源性最高,达到91.97%,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最低,仅为66.27%。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与Foxl2相比,Foxl3在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说明foxl3的进化速度比foxl2快。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牙鲆Foxl3首先与大菱鲆聚为一类,再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Mesoporous nanobioglasss nilotic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青鳉(Oryzias latipes)和斑马鱼这些硬骨鱼类聚集。而牙鲆的Foxl2也是首先与大菱鲆聚为一支,再与青鳉、尼罗罗非鱼、黄鳝(Monopterusalbus)、半滑舌鳎和斑马鱼聚为一支,二者分属不同的分支。2、foxl3在牙鲆雌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yl719.html性腺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oxl3在牙鲆精巢、卵巢、肠、肌肉、鳃、胃、脑、肝和心脏中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中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Foxl3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化学原位杂交结果显示foxl3在牙鲆精卵巢中均有表达,在卵巢中,阳性信号主要在Ⅱ-Ⅳ期卵母细胞中表达,同样在间质细胞中也检测到其表达。在精巢中,foxl3则在精原细胞和精子中表达,此外在间质细胞中也有少量阳性信号被检测到。fbxo47和sycp3这两个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在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foxl3在牙鲆性腺中的作用,通过荧光定量检测其与fbxo47和sycp3共表达情况,并通过RNAi和过表达实验分析了foxl3对二者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foxl3在牙鲆卵巢中的高表达相反,fbxo47和sycp3则在精巢中的表达量高于卵巢。牙鲆精巢和卵巢原代细胞经siRNA干扰36 h后,foxl3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fbxo47和sycp3在精卵巢中的表达量均显著被抑制。当过表达foxl3后,精卵巢中的fbxo47和sycp3的表达量显著增加,表明foxl3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调控fbxo47和sycp3基因的表达,进而对牙鲆的性腺发育产生影响。3、miR-200家族与foxl3作用关系的预测与鉴定为了证实foxl3与miR-200家族(miR-200a、miR-200b、miR-141和miR-429)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质粒和绿色荧光报告质粒。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和NC组相比,foxl3野生型重组质粒与miR-200a mimics共转染组的荧光活性显著降低,而与miR-200b mimics、miR-141 mimics和miR-429mimics共转染组则无显著变化。定点突变后,foxl3突变型重组质粒和miR-200a mimics共转染组的荧光活性则无显著PF-07321332差异。绿色荧光蛋白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证明foxl3与miR-200a存在靶向关系,miR-200a可以负向调控foxl3,即foxl3是miR-200a的靶基因。综上所述,miR-200a可能通过靶向调控foxl3的表达,进而影响fbxo47和sycp3的表达,从而调节牙鲆性腺的功能。

柑橘类水果中的抗癌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癌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癌症治疗方法,但严重的副作用会导致不良反应,抗癌药物或放射疗法的耐药性增加也会导致治疗无效。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能够有效预防癌症发生的天然产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的长期证据表明,食用柑橘类水果可降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selleck激酶抑制剂,柑橘类水果的抗癌作用可归因于它们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类黄酮、香豆素、类柠檬苦素、生物碱、类胡萝卜素以及挥发性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机制,包括抑制癌细胞增殖、停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与自噬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通过抑制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抗血管生成以及影响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的迁移与侵p16 immunohistochemistry袭,从而阻断癌变过程、抗氧化及抑制参与癌变过程的炎症分子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与抗癌药物产生协同增效,来达到抗癌效果。该研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综述了柑橘类水果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发挥抗癌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相应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归纳。柑橘作为具有高药用价值的重要水果之一,深入研究Empagliflozin分子量其抗癌功效及其分子机理将有助于其产业价值的提升,并为将柑橘类水果加工开发成具有化学预防癌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基础。随着柑橘类水果中的抗癌活性成分和抗癌作用机理研究的日趋明朗,其作为抗癌天然产物来源运用于临床癌症治疗指日可待。

Vaspin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传导及OPG/RANKL比值改善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 l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是否通过调节Wnt/β-连环蛋白(catenin)信号传导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比值改善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方法:选取40只6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卵巢切除组(OVX组,n=30),采用背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PMOP大鼠模型。术后8周,通过检测骨转换标志物及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骨密度、骨小梁形态结构、骨形态计量学参数验证造模是否成功。模型鉴定成功后,将造模成功的OVX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OVX组,n=6)、Vaspin干预组(OVX+Vaspin组,n=6)、Vaspin+s FRP1(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干预组(OVX+Vaspin+s FRP1组,n=6),OVX+Vaspin组腹腔注射Vaspin溶液(1000ng/kg),OVX+Vaspin+s FRP1组腹腔注射Vaspin溶液(1000ng/kg)以及s FRP1溶液(1000ng/kg),Sham组和OVX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共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使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rminal 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水平的变化情况。使用小动物双能X线检测大鼠股骨骨Clinical microbiologist密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股骨病理组织学切片,使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股骨骨小梁形态结构变化并分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h-223191.html析骨形态计量学参数: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面积百分数(percent trabecular area,%Tb.Ar)、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的变化情况;使用ALP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分析大鼠股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成骨及破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c1(recombinant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oplasmic 1,NFATc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胫骨Wnt/β-catenin及OPG/RANK/RANKL通路中相关蛋白:β-catenin、Runx2、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NFATc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OPG、RANKL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术后8周,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相比Sham组,OVX组大鼠血清E2、ALP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CTX水平明显升高(P<0.05);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股骨骨小梁结构紊乱、稀疏,Tb.N、%Tb.Ar明显降低(均P<0.05),Tb.Sp明显增加(P<0.05),证明PMOP模型构建成功。2.Vaspin干预结束后,ELISA检测结果显示,相比OVX组,给予Vaspin干预可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ALP水平(P<0.05),降低血清CTX水平(P<0.05),提示Vaspin能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增强骨转换能力;与OVX+Vaspin组相比,加入抑制剂s FRP1后Vaspin的上述作用被抑制(均P<0.05)。3.Vaspin干预结束后,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相比OVX组,给予Vaspin干预可促进去卵巢大鼠骨密度恢复(P<0.05);与OVX+Vaspin组相比,加入抑制剂s FRP1后Vaspin的上述作用被抑制(P<0.05)。4.Vaspin干预结束后,HE染色结果显示,相比OVX组,给予Vaspin干预可促进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小梁形态结构恢复,Tb.N、%Tb.Ar明显升高(均P<0.05),Tb.Sp明显降低(P<0.05),提示Vaspin可以改善骨微结构来缓解骨丢失;与OVX+Vaspin组相比,加入抑制剂s FRP1后Vaspin的上述作用被抑制(均P<0.05)。5.Vaspin干预结束后,ALP染色及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OVX组相比,给予Vaspin干预治疗后去卵巢大鼠股骨ALP染色阳性成骨细胞增加,Ob.S/BS明显升高(P<0.05),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减少,Oc.S/BS明显降低(P<0.05),提示Vaspin能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来缓解骨丢失;与OVX+Vaspin组相比,加入抑制剂s FRP1后Vaspin的上述作用被抑制(均P<0.05)。6.Vaspin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结果E7080核磁显示,与OVX组相比,给予Vaspin干预治疗后去卵巢大鼠股骨Runx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NFATc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提示Vaspin能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来缓解骨丢失;与OVX+Vaspin组相比,加入抑制剂s FRP1后Vaspin的上述作用被抑制(均P<0.05)。7.Vaspin干预结束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OVX组相比,给予Vaspin干预治疗后去卵巢大鼠股骨中β-catenin、Runx2、BSP、OPG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NFATc1、MMP9、RANKL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OPG/RANKL比值明显升高(P<0.05),提示Vaspin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传导并上调OPG/RANKL比值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来缓解骨丢失;与OVX+Vaspin组相比,加入抑制剂s FRP1后Vaspin的上述作用被抑制(均P<0.05)。结论:Vaspin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传导并上调OPG/RANKL比值促进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进而改善大鼠PMOP,为PMOP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切口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剖宫产瘢痕增生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切口注射预防剖宫产瘢痕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6月于笔者医院预接受剖宫产手术的60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0)和对照组(n=300)。术中观察组切口两侧局部小剂量曲安奈德皮内注射,对照组切口两侧不实行任何注射,术后常规关闭切口。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两GSK J4组产妇瘢痕形态、疼痛程度、瘢痕美观度、线结Interface bioreactor反应、脂肪液化发生情况、局部皮肤症状发生情况及产妇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瘢痕长度均短于对照组(P<0.05),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各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scar?assessment?scale,PSACHIR-99021体内S)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Observer?scar?assessment?scale,O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发生率及局部皮肤症状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采用曲安奈德切口注射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瘢痕形态,临床效果肯定,不良反应轻微,有助于提高产妇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CRISPR/Cas9靶向敲除番茄SNAC4/9突变体的构建、鉴定及分析

NA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果实色素积累、细胞壁形态形成和植株衰老等过程。为系统研究SNAC4(SlNAC48,基因ID:101247735)和SNAC9(SlNAC19,基因ID:101248665)在番茄成熟衰老进程中的精准功能,本试验设计SNAC4/9敲除靶点,通过重叠聚合酶链式反应(overlapping PCR)法构建receptor-mediated transcytosis单引导RNA(sgRNA)表达盒,采用金门分子克隆(golden gate)方法将单个或多个sselleckchem S63845gRNA表达盒组装至pYLCRISPR/Cas9载体。PCR和测序结果表明,SNAC4/9敲除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编码Cas9蛋白和sgRNA的基因导入Micro-Tom番茄细胞,对阳性苗进行靶点和脱靶位点检测,结果表明番茄成功突变且未脱靶,通过鉴定T1代突变体进一步证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番茄的靶点在代际之间可以稳定遗传。与野生型相比,SNAC4/9敲除果实色素积累减少,成熟延迟,表明SNAC4/9在番茄果实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SNAC4/9调控番selleckchem GSK1120212茄果实色素代谢和胞壁代谢机制提供了遗传材料和试验基础。

芪黄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细胞相关因子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芪黄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对细胞相关因子和外周T血淋older medical patients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影响。方法 将90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芪黄汤治疗,2TGF-beta/Smad抑制剂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ITP出血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比较2组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17水平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PD-L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39/45),复发率10.26%(4/39);对照组总有效率68.89%(31/45),复发率29.03%(9/3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TP出血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PLT计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PAIgG、PAIgM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PLT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PAIgG、PAIgM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FN-γ、IL-17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IL-10、TGF-β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IFN-γ、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0、TGF-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外周血CD4~+PD-1~+、CD8~+PD-1~+、CD4~+PD-L1~+、CD8~+PD-L1~+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CD4~+PD-1~+、CD4~+PD-L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BLZ945半抑制浓度。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芪黄汤治疗ITP,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CD4~+T淋巴细胞PD-1/PD-L1信号表达水平进而改善免疫平衡相关。

喉源性咳嗽证型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与局部特征AI分析

目的:分析喉源性咳嗽(喉咳)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究人工智能(AI)对咽部图像特征分类的分析情况,以期完善临床证候客观信息收集,扩大望诊范围,将精细化局部辨证为完善整体辨证服务。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的喉咳患者142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及内窥镜下咽后壁图像信息,分析喉咳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并将所有咽部图像分类标注后交由AI进行局部特征学习,以探究局部特征人工分类的准确率。结果: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中度咽干(OR=2.630)、中度咽痒(OR=3.290)与痰饮证呈正相关;重度咽干(OR=5.786)、中度咽黏膜充血(OR=7.360)及中度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OR=4.200)与火热证呈正相关;重度咽异物感(OR=5.353)及重度咽黏膜充血(OR=5.194)与获悉更多瘀血证呈正相关;其余症状与三证型均无明显相关性。将有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对无咽痒,中度咽痒增加痰饮证发生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269,95%CI(1.060,10.079),P=0.039)E7080使用方法;相对于无咽干,中度咽干增加痰饮证发生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49,95%CI(1.041,6.745),P=0.041];相对无咽干,重度咽干增加火热证发生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615,95%CI(2.774,218.403),P=0.004];相对于无咽黏膜充血,中度咽黏膜充血增加火热证发生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819,95%CI(3.526,135.027),P=0.001];相对于轻度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中度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增加cholesterol biosynthesis火热证发生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657,95%CI(1.942,69.99),P=0.007];而咽异物感及咽黏膜充血与瘀血证无明显相关性(P>0.05)。AI分析得出此次整体分类的准确率为74.8%。结论:喉咳部分临床特征与证型间具有相关性,可为全身辨证提供参考;其余部分咽喉部特征与全身情况不一定相符,须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论治;AI图像分析技术与延伸望诊相结合,可拓宽辨证思路,为精细化辨证提供参考。

华蟾素通过ACSL4介导的脂质过氧化通路诱导胃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初步机制

胃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为30-65%,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亚洲范围内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居高不下,仍还没有疗效较好且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华蟾素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干燥表皮的水煎煮提取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近年来,其抗胃癌作用引发人们关注,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胃癌活性,但仍不能完全解释华蟾素注射液抗癌的药物疗效与致死性脂质过氧化相关的铁死亡在癌症生物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从细胞铁死亡角度出发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进一步探讨其促进铁死亡发生可能的机制。目的:研究华蟾素注射液对胃PF-02341066癌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并从细胞发生铁死亡脂质代谢途径为切入点,探讨华蟾素注射液抗胃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研究华蟾素注射液对胃癌的抑制作用,体内通过构建MGC-803裸鼠移植瘤观察移植瘤大小变化、移植瘤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以探究华蟾素注射液对胃癌裸鼠的体内抑制作用;体外通过MTT法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不同胃癌细胞株的抑制增殖作用并筛选后续研究适宜浓infection of a synthetic vascular graft度,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胃癌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不同细胞死亡方式抑制剂作用细胞后初步确定华蟾素注射液是否会促进胃癌细胞铁死亡的发生,进一步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表征铁死亡发生的指标胃癌细胞线粒体变化;通过相应生化指标检测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MDA、GSH、SOD水平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脂质和胞质ROS水平变化以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铁离子含量变化;通过Western blot考察胃癌细胞以及瘤体中铁死亡特征蛋白如G更多PX4、COX2、FTH1以及与脂质代谢相关的蛋白如ACSL4、LPCAT3和ALOX15表达变化情况。为了进一步确定华蟾素注射液促进胃癌发生铁死亡是否是通过调控以ACSL4为中心的脂质代谢,通过药理抑制和基因沉默两种方式抑制了细胞ACSL4蛋白的表达后进行验证,检测了华蟾素注射液作用后细胞活性的变化以及与脂质代谢相关的蛋白变化。结果:1、华蟾素注射液可抑制胃癌细胞体内外的增殖华蟾素注射液能够抑制胃癌MKN-45、SGC-7901和MGC-803细胞的生长,其中对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但对胃癌MKN-45细胞的敏感性较低。华蟾素注射液对于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华蟾素注射液给药组细胞贴壁性差,细胞皱缩以及折光率低,作用24 h的IC_(50)值分别为6.387±0.12 mg/m L和5.761±0.23mg/m L。与对照组相比,华蟾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均能够抑制胃癌MGC-803裸鼠皮下移植瘤质量和体积的生长(P<0.05或P<0.01),且能够缓解裸鼠因胃癌的存在而引起的体重下降,其中华蟾素注射液中、高剂量组抑瘤作用与阳性对照药5-Fu相当或更好;H&E染色观察发现,对照组裸鼠肿瘤细胞细胞核完整,细胞排列致密。华蟾素注射液各剂量组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染色变浅,细胞之间出现明显裂隙,细胞核出现核固缩以及核碎裂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华蟾素注射液能够抑制胃癌瘤体中Ki-67蛋白的表达。2、华蟾素注射液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铁死亡华蟾素注射液对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能够被自噬抑制剂CQ、凋亡抑制剂Z-VAD-FMK、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in-1和铁螯合剂DFO部分抵消,其中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in-1和铁螯合剂DFO的抵消作用较为显著;透射电镜结果观察到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线粒体形态经华蟾素注射液作用后出现线粒体外膜破裂、体积变小、染色变深,而加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in-1后线粒体体积又稍变大,染色变浅;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胃癌SGC-7901和MGC-803细胞中MDA、铁、胞质和脂质ROS含量上升(P<0.05或P<0.01),而GSH、SOD含量下降(P<0.05或P<0.01)且这种作用均可被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in-1拮抗;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华蟾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胃癌细胞以及瘤体中铁死亡特征性蛋白GPX4和FTH1表达下调,而COX2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P<0.01)。3、华蟾素注射液通过调控以ACSL4为主的脂质代谢诱导铁死亡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华蟾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胃癌细胞以及瘤体中与铁死亡脂质代谢密切相关的蛋白ACSL4、LPCAT3和ALOX15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或P<0.01)。无MGC-803细胞毒性剂量的ACSL4药理抑制剂RSG与华蟾素注射液共同作用后,能够部分抵消华蟾素注射液对胃癌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in-1相当。Western blot结果发现经RSG处理后的MGC-803细胞中ACSL4蛋白表达下调且能够被华蟾素注射液部分拮抗(P<0.05或P<0.01)。Si-ACSL4成功将胃癌MGC-803细胞中ACSL4蛋白沉默,但经华蟾素注射液作用后又发现ACSL4蛋白的明显表达(P<0.05)。结论:1、华蟾素注射液可抑制胃癌细胞体内外增殖;2、华蟾素注射液通过诱导胃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胃癌体内外增殖;3、华蟾素注射液通过调节ACSL4介导的脂质代谢调控胃癌铁死亡。

4个品种油茶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变化

为更好确定油茶果实采收期,解决种实采收时机决策不当问题,2021年8月至11月,以湖南省邵东市黄草坪国有油茶林场栽培的“华金”、“华鑫”、“华硕”、“湘林210”油茶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油茶果实的成熟,油茶横径、纵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鲜籽质量、干籽质量、干仁质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等经济指标整体呈先上升,后保持平稳趋势,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内含物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不断下降,可溶性蛋白、含油率不断上升。其中,“华金”ABT-263纯度的种仁含油率最高,可达50.64%,“华鑫”、“湘林210”、“华硕”的种仁含油率最高值分别为45.81%、45.43%、44.33%。随着果实的成熟,4个品种油酸质量分数逐Imidazole ketone erastin molecular weight渐上升,亚油酸和棕榈酸质量分数逐渐下降,“湘林210”的油酸质Non-symbiotic coral量分数最高值为84.70%,亚油酸质量分数最低值为4.29%。考虑干出籽率、干出仁率、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等因素,建议“华金”在10月11日左右采收,“华鑫”在10月25日左右采收,“湘林210”在11月1日左右采收,“华硕”在11月8日左右采收。

青光眼门诊患者疾病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青光眼的Dolutegravir分子式患病情况,并与国内、国际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为青光眼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某三甲眼科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青光眼门诊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患病类型构成比、发病季节性、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占青光眼总数的89.88%、9.32%、0.80%。冬季和夏季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VE-822a,POAG)患者占各自疾病患者总数的26.17%和11.00%、28.36%和21.75%、22.41%和18.59%。PACG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8(1802︰3206);POAG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8(842︰912)。40岁以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POAG占8.87%、40岁及以上患者中PACG占66.71%。结论 医院原发性青光眼门诊患者构成以PACG为主。aPACG冬季患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Anti-biotic prophylaxis在PACG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患病率高,而在POAG患者中仍是女性略多于男性。40岁以下的人群是POAG的防治重点,40岁以上的人群是PACG的防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