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发病前的不同阶段对浆细胞调控的分子机制;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IL-6调控B细胞铁死亡作为临床治疗狼疮性肾炎靶细胞、靶蛋白的潜在可能。方法:SPF级的健康C57BL/6雌性小鼠,体重18~22GSKJ4采购g,随机分为7个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和六个时间段的造模组:1天、3天、7天、14天、30天、180天,经其腹腔一次性注射Pristane(500μL/只)诱导狼疮小鼠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1)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脾和肾脏的病理改变。(2)免疫荧光观察中性粒细胞与浆细胞的共存关系。(3)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段的模型小鼠脾和肾脏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的表达水平和动态分布特征。(4)单细胞测序结合流式细胞术鉴定中性粒细胞亚群及IL-6的主要来源,用scRNA-seq分析中性粒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5)通过中性粒细胞和B细胞共培养实验,用scRNA-seq分析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术研究分别抑制IL-6和SLC7A11后狼疮肾B细胞发生铁死亡的水平。结果:(1)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脾脏中脾窦结构破坏,肾脏皮质区的肾小球结构发生改变数量减少,系膜区不同程度的系膜细胞增生及基质增多。Masson染色可见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纤维化。(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模型组小鼠的肾脏中性粒细胞与浆细胞有共存关系,注射Pristane 30天模型组脾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注射Pristane 30天模型组肾的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流式结果显示注射Pristane 30天模型组脾中性粒细胞表达最多,注射Pristane 14天模型组肾的中性粒细胞表达最多,变化趋势与免疫荧光相同。(4)单细胞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狼疮Recipient-derived Immune Effector Cells肾中性粒细胞可分为三个亚群,其中Ly6G中性粒细胞亚群是分泌IL-6的主要亚群。来源于中性粒细胞的IL-6可以调节狼疮肾中性粒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5FG-4592抑制剂)在抑制IL-6或者用柳氮磺胺吡啶处理共培养的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后,狼疮小鼠肾脏的B细胞中Fe~(2+)信号增强,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加,细胞内GSSG/GSH的比值升高,细胞内GSH浓度降低,B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显著降低。结论:(1)中性粒细胞和B细胞/浆细胞在狼疮模型组脾和肾的表达存在动态变化。(2)狼疮肾Ly6G中性粒细胞亚群分泌的IL-6通过SLC7A11诱导狼疮肾B细胞发生铁死亡抵抗。
Author: admin
基于Keap1/Nrf2信号通路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损伤机制
目的 基于氧化应激信号通路探讨葛根芩连汤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芩连汤低、高剂量、柳氮磺吡啶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连续7 d,确认细节造模成功后给予药物连续干预7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粪便等一般生理状态;比较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结肠组织Infection ecology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各剂量组体质量下降趋势明显得到缓解,且腹泻、便血症状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HE染色发现结肠组织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各剂量组结肠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Nrf2、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JNJ-42756493溶解度论 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Keap1/Nrf2氧化应激信号通路而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损伤。
替普瑞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及对患者胃黏膜的影响
目的:探究替普瑞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及对患者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202SAG1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替普瑞酮治疗)和对照组(枸橼酸铋钾治疗)各50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selleckchem MG132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胃黏膜病变程度积分、生活质量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普瑞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e system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及对患者胃黏膜的影响十分显著。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研究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损害及其错误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躁狂发作患者54例,抑郁障碍患者54例,健康对照者52名。采hepatopancreaticobiliary surgery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Chinese versioZ-IETD-FMKn of the movi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on,MASC-C)评估被试ToM能力,计算被试在MASC-C任务中正确得分及三种错误ToM得分(包括“ToM-过度”、“ToM-不足”及“没有-ToM”)。躁狂发作组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定躁狂症状,抑郁障碍组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估抑郁症状。结果 躁狂发作组和抑郁障碍组MASC-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25.0(23.0,28.0)、29.5(25.0,32.0) vs. 31.5(29.3,33.0),均P<0.01]。躁狂发作组“ToM-过度”得分高于其他两组[9.5(8.0,10.0) vs. 6.0(3.8,7.3)、5.0(3.3,6.0),均P<0.01],躁狂发作组、抑郁障碍组Panobinostat体外“ToM-不足”得分高于对照组[5.0(4.0,7.0)、6.0(4.0,7.3) vs. 5.0(4.0,6.0),P<0.05]。MASC-C总分与YMRS量表分(r=-0.277,P=0.042)、HAMD-24量表分(r=-0.635,P<0.001)呈负相关,“ToM-过度”得分与YMRS量表分呈正相关(r=0.460,P<0.001),“没有-ToM”得分与HAMD-24量表分呈正相关(r=0.540,P<0.001)。结论 躁狂发作及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ToM损害,躁狂发作ToM损害重于抑郁障碍,且主要表现为过度加工,抑郁障碍则主要表现为加工不足,情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ToM损害有关,ToM损害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核心特征。
大黄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
大黄酚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一种蒽醌类有效单体,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于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等中药中。有研究表明,大黄酚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作用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的基础上恢复血液后,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损伤的现象,大黄酚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1)抗氧化应激:大黄酚可以提高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加速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应激反应;(2)抗炎反应:大黄酚可抑制NALP3炎症复合体的激活,降低IL-6,TNF-α和NOS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并对脑缺血起到改善作用;(3)抑制细胞凋亡:通过抑制促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降低BeliICI 46474生产商n1蛋白水平,减少神经元的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氨基酸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抑制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从而增加乙酰胆碱含量,平衡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从而调节脑内氨基酸水平均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上所述,大黄酚可通过抗氧化、biocontrol agent抗炎、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等减轻脑缺血再selleckchem Cobimetinib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胃功能4项检测结果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胃功能4项检测结果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该院消化E-616452生产商内科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组(观察组)、胃黏膜非萎缩非肠化组(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胃功能4项检查[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幽门螺杆菌(Hp)抗体],对比两组胃功能4项检测结果差异,比较Hp抗体阳性组与Hp抗体阴性组PGⅠ、PGⅡ、PGR的差异,Rapamycin研究购买并分析Hp抗体检测结果与PGⅠ、PGⅡ、PGR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Hp抗体阳性率为44.44%(20/45),高于对照组的20.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GⅡ水平为(12.85±3.47)μg/L,高于对照组的(8.15±2.65)μg/L,观察组PGⅠ水平为(85.45±16.85)μg/L、PGR为6.65±2.11,低于对照组的(123.50±32.25)μg/L、15.15±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抗体阳性组PGⅡ水平较Hp抗体阴性组高,PGⅠ、PGR水平较Hp抗体阴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抗体检测结果与PGⅠ、PGR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PG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Recurrent infection功能4项结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发生关系密切,可将其作为检测胃黏膜萎缩、肠化的常用检查指标。
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化热型面部敏感性皮肤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了解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观察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化热型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本课题分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相关因素调查、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化热型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研究两部分。1.流行病学调查:以符合诊断标准的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为研究对象,发放自拟问卷,并根据近一周的体验和感觉完成《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通过构成比分析得到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使用卡方检验总结敏感性皮肤伴焦虑抑郁组与敏感性皮肤组不同变量构成比的差异,得到单因素分析中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明确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Crizotinib溶解度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潜在危险因素。2.临床研究:以流行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repsox.html病学调查中HADS评分>7分且符合临床研究病例纳入标准的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分别在舒敏治疗基础上,中药组以加味丹栀逍遥散为干预措施,对照组予依巴斯汀片,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完成《临床疗效观察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相关内容,观察周期结束后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人口学特征:共收集问卷300例,有效问卷273例,有效率91.00%。女性237例(86.81%),男性36例(13.19%)。年龄在18~55岁之间,其中26~33岁人数占比最多(37.73%)。地区分布中75.46%的患者来自云南昆明。民族分布中汉族占81.68%。职业分布中职员占46.15%。(2)敏感性皮肤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273例敏感性皮肤患者中,共有11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仅敏感性皮肤的患者160例,本调查敏感性皮肤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41.39%。(3)单因素分析中,敏感性皮肤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1)性别: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检出率(45.15%)高于男性(16.67%);(2)年龄:50~55岁(60.00%)或34~41岁(54.79%)的检出率最高;(3)压力情况:每天都有压力(58.82%)或经常有压力(54.41%)的检出率最高;(4)睡眠习惯:经常熬夜(59.20%)的检出率最高,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敏感性皮肤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1)性别:女性(与男性相比,OR=3.739,95%CI 1.396~10.018,P<0.05);(2)压力情况:经常有压力(与无明显压力相比,OR=2.733,95%CI 1.186~6.480,P<0.05)、每天有压力(与无明显压力相比,OR=3.688,95%CI 1.032~13.188,P<0.05);(3)睡眠习惯:经常熬夜(与从不熬夜相比,OR=4.899,95%CI 1.096~21.887,P<0.05)。2.临床研究(1)治疗4周后,中药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3)主观症状比较:两组治疗后瘙痒、紧绷、灼热、刺痛antibiotic targets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瘙痒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而紧绷、灼热、刺痛积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客观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后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干燥脱屑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红斑、丘疹积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而毛细血管扩张、干燥脱屑积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VISIA红色区分值比较:两组治疗后VISIA红色区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PSQ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评分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7)DLQ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DLQI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HA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焦虑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而抑郁评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流行病学调查(1)敏感性皮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敏感性皮肤患者的焦虑、抑郁不良情绪。(2)性别(女性)、压力情况(经常有压力、每天有压力)、睡眠习惯(经常熬夜,睡眠时间约6h)是敏感性皮肤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2.临床研究(1)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化热型面部敏感性皮肤临床疗效佳,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加味丹栀逍遥散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改善焦虑方面具有优势。
糖尿病肾病易感基因筛查及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
糖尿病肾病(DN)做为糖尿病的一种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对其潜在分子致病机制的认识有限。人体胃肠道中有约100万亿种不同的微生物,DN患者中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微生物与宿主遗传学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因而,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方法,从遗传学角度探讨DN的易感基因,研究DN肠道菌群失衡模式以及遗传变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利于深入探讨DN的发病机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第一部分糖尿病肾病易感基因筛查目的: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方法对中国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进行筛查。方法:纳入了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经肾脏穿刺活检证实的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85例,患2型糖尿病10年以上而无微血管病变的患者(DM组)107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在由198名DN患者和200名DM患者组成的独立队列中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283名DN患者和307名DM患者的两阶段GWAS研究,我们发现了DN新的遗传易感位点,为磷酸二酯酶8B(PDE8B)基因中的bile duct biopsyrs251418以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2(SOCS2)Tamoxifen基因中的rs10859525,这两个位点的风险基因型与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密切相关。拷贝数变异(CNV)分析结果显示,6号染色体上包含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5(HCP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分子A(MIC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的单个CNV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还对先前报道的与DN有关的SNP位点进行了检验。结论:我们发现了中国汉族人群中新的DN易感基因。第二部分糖尿病肾病肠道菌群失衡模式研究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失衡模式,寻找疾病中的关键菌群。方法:纳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经肾脏穿刺活检证实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DN组)50例,患2型糖尿病10年以LY2835219化学结构上而无微血管病变的患者50例(DM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50例。收集粪便进行16S r DNA测序,对粪便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进行鉴定,并评估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与临床表型和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N患者、DM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梭状芽孢杆菌属_XVⅢ可以将DM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准确区分(AUC=0.929),通过芽殖菌属可以较好地区分DN组与健康对照组(AUC=0.842),通过黄杆菌属和艾森伯格氏菌能够很好的区分DM组和DN组(AUC分别为0.909和0.886)。肠道菌群也与临床表型和病理指标密切相关。结论:我们探究了两种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失衡模式及功能变化,建立了通过肠道菌群区分两者的分类算法模型,为通过肠道菌群来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三部分糖尿病肾病遗传变异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遗传变异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中检索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遗传变异,并在DN易感基因筛查的队列中进行检验,利用微生物数量性状基因座进行注释,最后使用16S r DNA基因测序验证可能存在遗传关联的候选微生物。结果:我们发现了13个位点与DN易感性相关,且这些位点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如TCF7L2风险基因型与糖尿病病程长,舒张压高相关,ZCWPW2风险基因型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相关,ZNRF3风险基因型与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升高相关。此外,SPECC1L和ZNRF3的风险基因型与乳球菌属相关,16S r DNA测序证实了乳球菌属在DN和DM患者中确实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证明DN肠道菌群受到宿主遗传的影响,控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遗传变异与DN易感性及临床表型密切相关。
黑果腺肋花楸果渣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黑果腺肋花楸果渣(Aronia melanocarpa pomace,AMP)是其果实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品,富含花青素、绿原酸、槲皮素等大量的天然多酚,将AMP作为一种非常规饲料资源添加到生长育肥猪饲料中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本试验选取60日龄猪27头,依照体重相近原则分成三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按比例额外添加4%、8%的AMP,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饲喂7周,检测其对猪生长指标、肠道发育及肠道菌群等指标的影响,评价AMP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在猪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进一步开发AMP中天然多酚活性成分,通过查阅分析AMP中多酚组分后发现,原花青素B2(Procyanidin B2,PCB2)是其中含量最高的多酚成分,并且综合其生物学功能判断,PCB2可能也是在本试验中起作用的重要成分Staurosporine IC50,因此第二部分体外试验开展不同浓度的PCB2对猪小肠上皮(IPEC-J2)细胞相关研究,探究其对IPEC-J2细胞凋亡、炎症、紧密连接相关基因及蛋白的作用效果,通过体外试验探究PCB2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如下:(1)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4%的AMP显著增加了猪平均日增重(ADG)(P<0.05),并且饲料中添加4%、8%的AMP具有改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肉比(F/G)的趋势,且猪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饲料中添加4%的AMP显著提高了猪空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肠道发育方面,4%的AMP添加显著增加了猪空肠绒毛长度以及绒毛长/隐窝深(P<0.05),且不同水平AMP对猪盲肠形态均无明显影响。在肠道菌群方面,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AMP对猪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影响不显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在属水平层面,饲料中添加4%的AMP显著增加了Lachnospira、Solobacterium、Prevotella、Prevotella_9、Romboutsia、Butyrivibrio共6个菌属的相对丰度(PGSKJ4供应商<0.05),不同AMP添hereditary nemaline myopathy加均显著降低了Escherichia-Shigella、Pseudoscardovia两个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在检测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后发现,饲料中添加4%的AMP显著增加了猪肠道内容物中乙酸、丁酸含量(P<0.05),添加8%的AMP组显著增加了丙酸、丁酸、己酸含量(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AMP显著降低了猪空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了肠道内紧密连接蛋白1(ZO-1)、封闭蛋白1(Claudin-1)基因表达水平(P<0.05),但饲料中添加8%的AMP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封闭蛋白(Occludin)基因表达水平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的AMP更有利于猪整体健康及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为AMP作为一种非常规饲料原料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在IPEC-J2细胞中添加40μM的PCB2处理24 h能够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5),20、40和60μM的PCB2处理细胞对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影响不显著。通过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发现,20、40和60μM的PCB2对IPEC-J2细胞ROS水平影响不显著。通过进一步检测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发现,20、40μM的PCB2显著降低了IPEC-J2细胞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不同浓度的PCB2均未对IL-6、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发现,20、40和60μM的PCB2处理对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L-2)的基因表达水平及蛋白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20μM的PCB2处理显著降低了细胞凋亡率(P<0.05)。在肠道屏障相关基因表达方面,与对照组相比,20、40和60μM的PCB2处理对Occludin和Claudin-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含量影响并不显著,但40μM的PCB2处理显著增加了细胞中ZO-1的基因表达及细胞中蛋白含量(P<0.05)。综合这部分试验结果发现,40μM的PCB2处理正常IPEC-J2细胞能够提高细胞抗炎、抗凋亡能力和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说明PCB2可以作为潜在的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养殖中进行开发利用。综上所述,AMP作为一种非常规饲料资源添加到生长育肥猪饲料中是安全的,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4%的AMP添加量更有利于猪整体健康及生长发育;同时,40μM的PCB2处理正常IPEC-J2细胞能够提高细胞抗炎、抗凋亡能力和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说明PCB2可以作为潜在的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养殖中进行开发利用。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究红景天-鬼箭羽药对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作用机制及配伍规律
目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体外实验探究红景天-鬼箭羽药对(以下简称“天羽”药对)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羽”药对的单煎液以及不同配伍比例的合煎液(2:1,1:1,1:2)中红景天苷的含量。通过体外实验CCK-8、PCRP56976 molecular weight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huma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 rheumaImmunization coveragetoid arthritis,HFLS-RA)增殖、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天羽”药对不同配伍比例(2:1,1:1,1:2)的合煎液中红景天苷的含量均高于红景天单煎液,且配伍比例为1:1时红景天苷的含量最高。CCK-8实验结果表明,“天羽”药对可对HFLS-RA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天羽”药对可显著降低HFLS-RA细胞中p-PI3K、p-AKT、selleck CeralasertibMMP1、MMP3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天羽”药对可有效抑制HFLS-RA细胞增殖,其最佳的配伍比例为1:1,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调节MMPs/TIMPs平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