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中具有诊断和治疗潜力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潜在的微小RNA(miRNA)。方法 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法对GEO数据库中的芯片原始数据进行筛选。获取UC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根据关键基因,预测与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潜在miRNA,并构建基因-m更多iRNA调控网络。结果 共筛选出27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00个基因上调,77个基因下调。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显示,主要富集通路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利什曼原虫感染、朊病毒病害以及心电图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基因本体论(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趋化因子活性、肝素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富集通路为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富集通路等。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分别是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Toll样受体2(TLR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选择素L(SELL)、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细胞分化抗原69(CD69)、双糖链蛋白多糖(BGN)、CLY294002说明书–infection of a synthetic vascular graftX-C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鉴定出12个潜在的关键miRNAs,分别为hsa-mir-335-5p、hsa-mir-146a-5p、hsa-mir-92a-3p、hsa-mir-155-5p、hsa-mir-26b-5p、hsa-mir-4426、hsa-mir-4462b、hsa-mir-4647、hsa-mir-32-5p、hsa-mir-92b-3p、hsa-mir-98-5p和hsa-mir-93-5p。结论 本研究共筛选出27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UC的发生发展,鉴定出10个枢纽基因和12个miRNAs或可作为UC的生物标志物。
Author: admin
无花果提取物补骨脂素的抗结肠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无花果是一种具有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古老植物。通过理论研究总结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了解无花果的古今应用。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无花果主要抗肿瘤成分之一补骨脂素的抗结肠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基于肿瘤类器官培养技术探讨补骨脂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籍和现代文献,总结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如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等;并对无花果(如无花果果实、叶和乳胶等)的古今应用进行了汇总,特别是无花果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2.实验研究:(1)选取HCT116和HT29结肠癌细胞系。使用DMSO配制补骨脂素母液。(2)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5μM、10μM、20μM、40μM、8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48h、72h。CCK-8法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基于CCK-8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3)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通过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实验观察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4)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5)使用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处理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流式细胞术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6)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经过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处理24h。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检测补骨脂素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和凋亡(Bcl-2、Bax、PARP、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cleaved Caspase-9)等蛋白表达的影响。(7)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得到补骨脂素直接作用的靶蛋白,使用TCGA-COAD数据进行GSEA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补骨脂素在结直肠癌中可以靶向作用的信号通路。从中选取TNF-α/NF-κB信号通路进行下一步的机制研究。(8)将不同浓度补骨脂素(10μM、20μM、4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24h,通过蛋白印迹实验检测TNF-α/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NF-α、P65和p-P65的表达。(9)基于课题组前期工作,选用实验室稳定建系的肿瘤类器官作为实验模型。将不同浓度补骨脂素(80μM、160μM、320μM)作用于多种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计算肿瘤类器官生长抑制率。结果:1.理论研究:(1)传统中医学中没有结直肠癌这一具体病名,根据症状大概属于“肠积”、“积聚”、“肠覃”、“肠癖”、“肠结”、“肠游”、“肠风”、“下痢”、“下血”、“锁肛痨”及“脏毒”等病的范畴。在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上,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持有相似的观点,大都认为由于正气亏虚,外感寒邪,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蕴湿化热,湿热之邪下注大肠,气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血运行不畅,湿热瘀阻日久而形成顽固瘤体。证型上大概可以分为湿热蕴肠、瘀毒内结、气血亏虚、脾肾两亏及肝肾亏虚五个证型。治疗上,早期多邪实以祛邪为主,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因此AZD2281配制以扶正为主。(2)无花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桑科植物,传统医学中认为它甘、平、无毒,可以用来治疗消渴、咳嗽、哮喘、痔疮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无花果的果肉、果皮、整果、叶和根等部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有机酸、酚类、酶类、氨基酸、脂肪酸、可溶性纤维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抗肿瘤、促消化、抗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作用,是一种安全的、极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食物。无花Nirogacestat体内果提取物对恶性肿瘤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等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关于无花果生物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研究的少之又少,未来应着重于对无花果生物活性成分抗肿瘤机制的研究。2.实验研究:(1)不同浓度补骨脂素(5μM、10μM、20μM、40μM、80μM)作用于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呈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存活(P<0.05),处理24h的IC50值分别为60.3μM、31.8μM、21.3μM和52.4μM、32.2μM、23.4μM。因此,后续实验采用10μM、20μM、40μM浓度梯度。(2)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Ed U实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DNA复制能力(P<0.05)。(3)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001)。(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补骨脂素可以诱导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凋亡(P<0.05),当补骨脂素浓度为20μM、40μM时可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5)。(5)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增强E-cadherin的表达,P<0.05。此外,补骨脂素还显著抑制Bcl-2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增强Bax、PARP、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凋亡蛋白的表达,P<0.05。(6)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补骨脂素抗结直肠癌的作用与多个信号通路有关,如炎症反应、干扰素γ反应、低氧、上皮-间质转化、P53、TNF-α/NF-κB等信号通路。(7)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选取TNF-α/NF-κB信号通路作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素显著抑制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TNF-α和p-P65的表达(P<0.05),这表明补骨脂素可以通过抑制TNF-α/NF-κB信号通路来达到抗肿瘤作用。(8)补骨脂素对237#直肠癌、244#乙状结肠癌、325#胃癌、346#胃癌、386#肺癌、407#升结肠癌、413#胆管癌、421#乳腺癌类器官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20μM浓度时肿瘤类器官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8.2%、-81.5%、55.0%、-19.7%、-3.4%、19.7%、-197.5%、-3.0%。237#直肠癌、325#胃癌和407#升结肠癌在该浓度梯度下表现出正向的抑制作用。244#乙状结肠癌、346#胃癌、386#肺癌、413#胆管癌、421#乳腺癌类器官则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但是根据动态观察来看,随着补骨脂素浓度的升高,类器官生长速度减慢。结论:根据症状结直肠癌大概属于传统中医中“肠积”、“积聚”、“肠覃”、“肠癖”等病的范畴。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大都认为结直肠癌是由于正气亏虚,外感寒邪,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蕴湿化热,湿热之邪下注大肠,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阻日久而形成顽固瘤体。可以分为湿热蕴肠、瘀毒内结、气血亏虚、脾肾两亏及肝肾亏虚五个证型。早期多邪实以祛邪为主,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以扶正为主。传统中医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均表明无花果是一种极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植物。本研究表明无花果主要抗肿瘤成分补骨脂素可以抑制TNF-α/NF-κB信号通路,对结肠癌HCT116和HT29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不同瘤种类器官或同一瘤种不同个体来源的类器官对补骨脂素的药物敏感性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肿瘤异质性而导致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影响肿瘤类器官对补骨脂素敏感性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
不同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为了探讨不同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分析了7种不同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利用乙醇诱导LO2细胞建立体外肝损伤模型,并以细胞存活率、谷丙转氨酶(ALT)LY294002细胞培养、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氧(ROSGSK126分子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为指标考察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LO2细胞损伤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7种灵芝菌株的菌丝体水提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综合比较,G0119与G0154菌丝Video bio-logging体的水提物作用效果较优,相较模型组,LO2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细胞培养液中的ALT、AST活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SOD活力、GSH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水提物中多糖组分2的分子量大小与其保肝活性呈正相关,即分子量越大,活性越强。结果表明,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对乙醇诱导的体外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并且G0119与G0154菌株的作用效果较优,其保肝作用与提取物中多糖组分的分子量大小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以期为SLE(活动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整理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均来自(2017年1月-2022年1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按照纳排标准严格进行筛选,共纳入217例患者,将患者的病历号、姓名、住院年份、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症状、舌脉、中药情况分别录入WPS Office中,并运用SPSS 25.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SLE(活动期)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各中医证型与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以及用药规律,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1)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217例,证型分布情况:热毒炽盛证(29.03%)>风湿热痹证(19.82%)>脾肾阳虚证(18.8genetic model9%)>阴虚内热证(16.59%)>肝肾阴虚证(15.67%)。(2)一般情况: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6例,比例为1:9.33,性别在各中医证型分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44.82±13.69岁,热毒炽盛证年龄最小,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最长为30年,最短为5天,热毒炽盛证病程最短,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热毒炽盛证CRP值最高,与肝肾阴虚证、阴虚内热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ESR值最高,风湿热痹证次之,二者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WBC值最低,与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PLT值最低,与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24小时尿蛋白值最高,与风湿热痹证、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证SLEDAI评分值最高,脾肾阳虚证次之,风购买Erastin湿热痹证再次之,三者与肝肾阴虚证、阴虚内热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本次研究共收集处方282张,涉及中药247味,用药总频次为3640次,药物类别共8类。生地黄、牡丹皮、麦冬、青蒿、甘草、鳖甲、知母、赤芍Baf-A1化学结构、山药、石膏等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为治疗SLE(活动期)的常用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为治疗SLE(活动期)的主要药物类别。(2)对用药频次≥3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组聚类药组,类1玄参、连翘、黄芩、桔梗、知母、赤芍、甘草、牡丹皮、生地黄、石膏、水牛角;类2白芍、当归、羌活、防风、川芎;类3黄柏、薏苡仁、鳖甲、女贞子、山药、山茱萸、党参、麦冬、青蒿、泽泻、熟地黄、麸炒白术、黄芪、茯苓、附子、桂枝;类4炙甘草、干姜、北沙参、牛膝、丹参。(3)对用药频次≥30次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到33条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牡丹皮-知母、生地黄-知母。结论:1.SLE(活动期)以热毒炽盛证最多见。2.SLE(活动期)热毒炽盛证患者更易出现CRP、ESR、SLEDAI评分值升高,WBC、PLT值降低;脾肾阳虚证患者更易出现24小时尿蛋白值升高。3.治疗SLE(活动期)的高频药物有生地黄、牡丹皮、麦冬、青蒿、甘草、鳖甲、知母、赤芍、山药、石膏等;药物类别以清热药的应用频率最高;常用药物组合为牡丹皮-知母、生地黄-知母。
荧光氧化产物(FlOPs)与骨质疏松症、骨微结构和骨转换标志物的关联研究
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bioartificial organsis,OP)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氧化应激是指生物体内氧化与抗氧化防御系统失衡,倾向于促氧化状态,可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氧化应激可通过促进骨吸收和抑制骨形成破坏骨重建平衡,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传统氧化应激标记物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8-羟基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 G)、戊糖素(pentosidine,PTD)和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NT)分别反映单一脂质、DNA、糖类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情况。但其检测方法变异系数大、敏感性和特异性低。荧光氧化产物(Fluorescent Oxidation Products,Fl OPs)是一类新型的氧化应激标记物,能综合反映脂类、蛋白质、DNA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损伤情况。但现有Fl OP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低,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影响Fl OPs检测稳定性的实验室因素还不太确定。近二十年来,Fl OPs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癌症等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然而,Fl OPs与骨质疏松症、骨微结构和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1.采用荧光微孔板技术改善现有Fl OP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实验室检测的稳定性进行探讨。2.通过人群研究明确改进检测方法后的Fl OPs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3.通过氧化应激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Fl OPs与骨微结构和骨转换标志物的关联。方法:1.Fl OP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1)人群研究:采集16名健康志愿者和8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因不同波长下检测的Fl OPs反映的氧化产物不同,我们采用荧光微孔板技术检测了3个波段的血浆Fl OPs水平(包括Fl OP_320:激发/发射波长为320/420 nm,Fl OP_360:激发/发射波长为360/420 nCL 318952研究购买m和Fl OP_400:激发/发射波长为400/475 nm)。分析不同血浆/萃取剂比例下Fl OPs检测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确定最优的血浆/萃取剂比例。通过系列实验探讨Fl OPs检测是否受溶血、血液标本运送时间、标本储存和冻融等实验室因素的影响。(2)动物研究:构建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动物模型,分析Fl OPs和传统氧化应激标记物(MDA、8-OHd G、PTD和NT)与D-半乳糖剂量的相关系数,以检验Fl OPs在反映氧化损伤方面的敏感性。由于氧化应激与炎症的发生过程经常同步,因此我们又检验了Fl OPs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关联,以明确Fl OPs是否为特异性的氧化应激指标。2.Fl OPs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研究共设计了三个人群研究,如下:(1)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于吉林省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人员;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仪测量参与者的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l OPs与髋关节BMD的关联。为了比较Fl OPs是否比传统氧化应激指标更为灵敏地检验骨健康情况,我们还分析了MDA与BMD的关联。(2)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社区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参与者的跟骨骨密度。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l OPs与超声BMD的关联。超声声速(speed of sound,SOS)和宽带超声衰减(broadband ultrasound attenuation,BUA)是反映超声BMD的两个重要参数。(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来自吉林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人员,按照性别、年龄、医院和样本类型进行1:2匹配。骨质疏松症病例和对照均通过DXA检测的BMD确定。使用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l OPs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3.Fl OPs与骨微结构和骨转换标志物的关联研究选用8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D-半乳糖组和对照组(注射0.9%的生理盐水),每组各8只。在实验的第0、30和60天进行尾静脉采血,第90天将动物麻醉后处死,收集股骨和血液样本。检测各时间点血浆Fl OPs、NT、MDA、8-OHd G、PTD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1型胶原交联氨基端延长肽(N-terminal lengthening 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P1NP和1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的水平。使用显微CT(micro-CT)对大鼠股骨进行扫描,分析骨微结构相关指标。采用t检验比较90天时对照组和D-半乳糖组大鼠松质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差异。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大鼠Fl OPs、NT、MDA、8-OHd G、PTD、P1NP和CTX水平是否存在组间趋势差异和组内随时间变化的差异。结果:1.Fl OPs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1)人群研究当血浆/萃取剂的比例为1:20时,Fl OPs检测的CV值最小。健康人群组Fl OPs检测的批次间CV<3.6%,批次内CV<2.7%;冠心病组Fl OPs检测的批次间CV<4.4%,批次内CV<2.0%。(2)动物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30天时,Fl OP_320和Fl OP_360与D-半乳糖剂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6和0.801,这些相关系数是MDA(r=0.183)、8-OHd G(r=0.157)、PTD(r=0.254)和NT(r=0.068)的3-12倍。Fl OP_360与CRP存在显著相关(r=0.225,P=0.045),而Fl OP_320和Fl OP_400与CRP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短期和严重溶血会影响Fl OPs检测水平,而短期标本运送时间<12 h、-80℃条件保存一年、冻融次数≤5次均不会明显影响Fl OPs检测水平。2.Fl OPs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研究(1)Fl OPs与髋关节BMD的关联性分析共纳入164名男性,平均年龄为56.6±2.0岁。调整混杂因素后,Fl OP_320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股骨颈和全髋BMD分别降低0.014 g/cwww.selleck.cn/products/CP-690550m~2、0.016g/cm~2。Fl OP_360和Fl OP_400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全髋BMD分别降低0.017 g/cm~2和0.019 g/cm~2。MDA与股骨颈和全髋BMD无显著统计学关联。(2)Fl OPs与超声BMD的关联性分析共纳入491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5.2±9.7岁。其中女性290名(占59.1%)。调整混杂因素后,Fl OP_320与SOS呈负相关(βfor per 1-SD increase=-2.562;P=0.018),Fl OP_360和Fl OP_400与SOS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Fl OPs与BUA之间的统计学关联。(3)Fl OPs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分析共纳入87名骨质疏松症病例和174名对照。调整混杂因素后,Fl OP_320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增加49%(OR=1.49,95%CI:1.01-2.20)。血清中Fl OP_360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增加59%(OR=1.59,95%CI:1.07-2.37)。Fl OP_400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3.Fl OPs与骨微结构和骨转换标志物的关联研究与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组大鼠Fl OP_320和MDA水平升高,血清P1NP水平降低(all P<0.05)。大鼠血浆Fl OPs水平与MDA、8-OHd G等传统氧化应激标记物随时间(0~90天)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实验组大鼠骨体积分数(0.07±0.03 vs.0.13±0.05;P=0.008)和体积骨密度(225.4±13.8 vs.279.1±33.2 mg HA/cm~3;P=0.001)显著降低,骨小梁的微结构也受到了破坏。结论:1.基于荧光微孔板技术检测的Fl OP_320、Fl OP_360和Fl OP_400具有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Fl OP_320在评估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Fl OP_320、Fl OP_360和Fl OP_400与全髋BMD呈显著负相关,Fl OP_320与股骨颈BMD和SOS呈显著负相关,而MDA与BMD之间无统计学关联。这提示,在评估氧化应激与骨健康的关联时,Fl OPs可能比MDA更为敏感。3.Fl OP_320和Fl OP_360水平与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4.Fl OP_320水平升高与骨微结构破坏和骨形成标志物水平下降存在关联。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神经发育及疾病中的作用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是中Baricitinib细胞培养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普遍存在的胶质细胞,参与维持正常神经功能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OPC功能异常在多种疾病中均有观察,包括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精神障碍。这些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形成髓鞘,发挥保护轴突和加速电信号传导等关键作用,还参与调节神经发育、神经环路形成以及神经可塑性,对环境因素做出响应,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OPC同时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受到发育程序、刺激特异性的细胞反应、CNS位置、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其他调控机制的影响。本文全面selleck激酶抑制剂综述了OPC的起源、增殖、迁移、分化等多个方面,以及其在神经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关键作用。深入了解OPnasopharyngeal microbiotaC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发育及其疾病机制,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儿童原发性辅酶Q_(10)缺乏症相关肾病研究进展
<正>肾病综合征(neFer-1 IC50phroticsyndrome,NS)是一种儿童常见肾小球疾病,可对患儿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据统计,NS在全球儿童中发病率为2/100000~7/100000,普遍在3~5岁发病,青春期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青春期发病率无性别差异~([1-2])。其中,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nephroticsyndrome,SRNS)治疗效果差,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SRNS的发病机制~([3]),原发性辅酶Q_(1此网站0)(CoQ_(10))缺乏症引起广泛关注。Co Q_(10)是脂溶性类维生素分子~([4]),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及三磷酸腺苷(adenosinMiddle ear pathologiesetriphosphate,ATP)的产生至关重要。原发性Co Q_(10)缺乏症导致SRNS的原因是参与Co Q_(10)生物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主要致病基因有PDSS1、PDSS2、COQ2、COQ6、ADCK4~([5-6])。早期补充Co Q_(10)可明显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甚至可以使患者痊愈。现对原发性Co Q_(10)缺乏症相关肾病进行综述。
紫檀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
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是一种存在于浆果中的天然化合物,也是白藜芦醇(Resverartol,RES)的衍生物。据报道PTE不仅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活性,而且比RES生物利用度高。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慢性炎症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并兼具高死亡风险。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中,它能活化巨噬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目前PTE对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HCY建立巨噬细胞增殖模型,探究PTE的抗增殖,抗氧化和抗炎效果,并进一步揭示其抗炎机制。结果如下:(1)PTE抑制了由HCY诱导的巨噬细胞增殖和迁移。亚甲基蓝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TE在0~20μmol/L时,对细胞无毒害作用,HCY在0.5 mmol/L时,细胞增殖活性最强,因此在HCY作用浓度为0.5 mmol/L时成功建立细胞增殖模型。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HCY组细胞S期比率最高,PTE低、中、高浓度组细胞S期比例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PTE能够抑制HCY诱导的细胞增殖。此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PTE能够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且呈现剂量依赖性。(2)PTE缓解了HCY诱导的氧化应激。通过CAA实验证实PTE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通过对各组细胞内氧化应激因子含量测定发现HCY组细胞氧化因子水平包括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上升,抗氧化因子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水平下降,PTE处理缓解了细胞的氧化应激,且缓解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RES也具有抗氧化能力,但相同浓度的PTE作用效果优于RES。(3)PTE可以通过MYD88/NF-κB通路抑制HGalunisertibCY诱导的炎症反应。ELISA实验结果显示PTE可降低由HCY引起的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necrosis fPuromycin配制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上升,提高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推测PTE通过MYD88/NF-κB通路改善细胞炎症。测定MYD88、p-P65、P65、p-IκBα以及IκBα蛋白表达量,结果发现HCY处理使得MYD88,p-P65/P65,p-IκBα/IκBα表达增加,PTE与HCY联合处理较之HCY单独处理,MYD88、p-P65/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量下降,因此PTE可能通过MYD88/NF-κB通路改善HCY诱导的炎症反应。PTE可降低由HCY引起的巨噬细胞增殖和迁移,缓解巨噬细胞氧化应激以及通过MYD88/NF-κB通路缓解炎症反应等三方面缓解巨噬细胞活化。提示PTE可能有益于减轻高HCY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健康问题,为浆果保健功能提供新的证据。
不同时间点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后镇痛及麻醉药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后镇痛及麻醉药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177例拟行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生理盐水,59例)、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及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帕瑞昔布40 mg,59例)、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给予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前10 mipre-deformed materialn给予生理盐水,59例)。比较三组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比较三组术前1 h,术后3、6 h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比较三组术后24 h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术后芬太尼用量;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瑞芬Lorlatinib小鼠太尼用量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组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h,A组VAS评分低于B、C组;B组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24 h患者自Trichostatin A试剂控镇痛按压次数及术后芬太尼用量低于C组;A组术后24 h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术后芬太尼用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采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24 h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术后芬太尼用量,且安全可靠。
褪黑素通过上调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抑制MPP~+诱导的MN9D细胞凋亡和线粒体损伤
目的 探讨褪黑素(melaPUN30119 IC50tonin,MT)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ion,MPP~+)诱导的帕金森病Biology of aging体外模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MN9D细胞分为对照组、MPP~+组、MT组、治疗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MT和MP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评价线粒体功能;Hoechst/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以及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UQCRC1)蛋白的表达;采用干扰RNA技术沉默MN9D细胞中UQCRC1的表达,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MT可以减轻MPP~+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P<0.05);恢复MPP~+造成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减少MPP~+诱导的凋亡细胞数量(P<0.05);抑制凋亡蛋白(CytC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P<0.05);上调UQCRC1的表达(P<0.05)。沉默UQCRC1后,MT组和治疗组的UQCRC1表达均下降(Entinostat采购P<0.05);MT对MPP~+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下降(P<0.05);凋亡蛋白(CytC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MT对MPP~+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UQCRC1抑制神经元凋亡。[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3,50(3):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