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松萝酸调节环磷酸鸟苷-磷酸腺苷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50只SD健康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松萝酸低剂量组(25 mg/kg)、松萝酸高剂量组(100 mg/kg)和RU.521组(cGAS抑制剂,5 mg/kg),每组10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再灌注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NBT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寻找更多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RT-PCR法检测LEE011心肌组织cGAS mRNA、STING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Bax、Bcl-2、Caspase-3、cGAS、STING蛋白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形态landscape genetics正常,凋亡率较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受损严重、凋亡率、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血清CKMB、TNF-α、IL-6水平、MDA水平、cGAS mRNA、STING mRNA表达水平、Bax、Caspase-3、cGAS、STIN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OD、CAT、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松萝酸低、高剂量组和RU.521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血清CKMB、TNF-α、IL-6水平、MDA、cGAS mRNA、STING mRNA表达水平、Bax、Caspase-3、cGAS、STIN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大鼠心肌组织SOD、CAT、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RU.521组各项指标与松萝酸高剂量组几乎相当。结论 松萝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实现的。
Author: admin
竹节参皂苷IVa通过抗炎和抗氧化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
目的:探讨竹节参皂苷IVa(saponin from Panax japonicus IVa, SPJ IVa)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保护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SPJ IVa组和高剂量SPJ IVa组。以脂多糖(LPS,2 mg/kg)气管内滴注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低、高剂量biomass processing technologiesSPJ IVa组大鼠在造模后30 min分别腹腔注射15和45 mg/kg SPJ IVa。造模后24 h,收集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和肺组织。HE染色法评估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称重法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值;ELISA法检测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试剂盒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leaved caspase-3法和TUNEL染色法评估肺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 p65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发生明显损伤病变,肺损伤积分(0.21±0.22 vs 2.98±0.46)和湿/干重比值(3.09±0.41 CH-223191体外vs 6.36±0.61)显著上升(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SPJ IVa组肺损伤积分(1.80±0.31和1.05±0.25 vs 2.98±0.46)和湿/干重比值(5.25±0.44和3.89±0.35 vs 6.36±0.61)显著降低(均P<0.01)。LPS可致血清和BALF中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和氧化指标MDA水平升高(P<0.01),抗氧化指标SOD、GSH降低(P<0.01),低、高剂量SPJ IVa治疗均可降低LPS导致的上述促炎因子和氧化指标MDA(P<0.01),并升高SOD和GSH水平(P<0.05或P<0.01)。模型组肺组织中可见显著细胞凋亡,低、高剂量SPJ IVa治疗可抑制LPS导致的肺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P<0.01)。模型组肺组织中Nrf2、HO-1、NF-κB p65和TLR4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低、高剂量SPJ IVa治疗后,Nrf2和HO-1表达进一步上调(P<0.01),而NF-κB p65和TLR4PD-0332991价格表达降低(P<0.01)。结论:SPJ IVa可抑制LPS所致ALI大鼠肺损伤,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LR4/NF-κB和Nrf2/HO-1介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对牙周炎的治疗潜力研究进展
牙周炎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表Staurosporine体内现为宿主血尿酸增多和牙周组织中的嘌呤降解酶——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R)表达增加。在病理条件下XOR和尿酸都是促氧化、促炎症介质。动物实验发现,注射尿酸促进牙周炎进展,非布司他(一种XOR抑制剂)可改善牙周炎的组织破坏,阻断尿酸来源可能是一种控制牙周炎进展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对XOR抑制剂作为牙周炎潜在治疗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XOR抑制剂显示出抗氧化、抗炎和抗破骨作用;而且,XOR抑制剂在治疗感染性、炎症性和溶骨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临床效果;目前虽无直接证据支持XOR抑制剂对牙Others抑制剂周微生态失调有改善作用,但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且有间接证据支持XOR抑制剂对牙周微生态失调的有利作用。综上,XOR抑制剂有可能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Biogenic Mn oxides通过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和抗破骨作用,对牙周炎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治疗性高血压抵抗患病率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非透析患者治疗性高血压抵抗(apparent treatment resistant hypertension,aTRH)的患病率。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CKD非透析患者aTRH患病率的观察性研究,aTRH定义为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所提出的AHA-1及AHA-2,应用Stata15.0软件对不同aTRH定义下的CKD总体和分期的患病率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CKD患者a TRH的总患病率27.1%(ES=0.271,95%CI:0.220~0.321,P<0.001);AHA-1定义下,CKD 1~5期患者中a TRH患病率为2寻找更多0Plasma biochemical indicators.6%(ES=0.206,95%CI:0.105~0.307,P<0.001),CKD 3~5期患者中aTRH的患病率为29.5Smoothened Agonist体内%(ES=0.295,95%CI:0.224~0.366,P<0.001);AHA-2定义下,CKD 1~5期患者的aTRH患病率为30.4%(ES=0.304,95%CI:0.178~0.430,P<0.001);CKD的aTRH患病率均呈现出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而不断升高的趋势。结论 CKD非透析患者aTRH患病率较高,并随肾损伤的进展逐步上升,应加强对慢性肾脏病患者aTRH的关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桫椤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桫椤叶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药效物质基础、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通过文献调研与数据库筛选,构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数据分析可视化后,寻找药物作用非小细胞肺癌的核心靶点以及信号通路机制,最PF-07321332后进行分子对接进行结合能评估。前期实验室研究以及文献检索获得桫椤叶中6种核心有效成分:山奈酚、β-谷甾醇、牡荆素、异荭草素、咖啡酸和原儿茶酸,其中筛选药物治疗相关靶点544个,筛选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靶点381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82个。预测分析得到5个核心靶点蛋白SRC、STAT3、EGFR、ATK1和PTGS,通过分子对接发现主要靶点SRC、EGFR、ATK1和PTGS可能是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桫椤叶通Medial osteoarthritis过调控多靶点、多途径发挥对非小细胞肺Pidnarulex IC50癌的治疗作用,为桫椤叶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医院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药物皮试的规范化管理与成效
目的 分析医院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药物皮试的规范化管理与成效。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合理用药管理系统,收集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2020年8月—2021年5月(管理前)和2021年8月—2022年5月(管理后)使用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注射剂的住院患者资料,统计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药物的皮试率、皮试阳性率、皮试成本及使用量占比。通过HIS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查询与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相关的过敏反应发MLN4924供应商生情况,统计速发型过敏RAD001化学结构反应发生率。结果 管理后皮试率为23.21%,低于管理前的94.17%(χ~2=5 747.13,P<0.001),皮试阳性率和速发型Chronic bioassay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试管理后可节约皮试成本325 861.46元,其中直接成本202 788.18元、间接成本123 073.28元;患者、医院、医保节约皮试成本分别为55 156.16元、69 811.85元、143 553.02元。皮试管理前后,头孢菌素和头霉素类药物使用量占比由40.46%升至47.46%,三代头孢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使用量占比由20.51%升至28.18%,碳青霉烯类使用量占比由7.19%降至5.75%。皮试管理后仍行皮试1 732例次,其中使用非说明书规定进行皮试1 513例次(87.36%),以产科(770例,50.89%)、妇科(403例,26.64%)为主。结论 医院规范化管理皮试方法安全有效,管理后皮试率及皮试成本显著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得到优化,需继续督导执行规范化管理皮试。
中药有效成分干预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更多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是一种进行性骨疾病,会导致软骨下骨微骨折和显著疼痛。如治疗不及时,SANFH患者将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一直是诱发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在防治股骨头坏死方面历史悠久,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针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股骨头坏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中药有parallel medical record效成分黄酮类、皂苷类、酚Crizotinib使用方法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调节骨代谢等多种作用机制改善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文将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就诊的常见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是高危胸痛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有效地对疑似ACS患者进行诊断及危险分层,缩短ACS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到治疗的时间,同时快速筛查出低危胸痛患者、减缓急诊室的滞留、节省医疗资源仍然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高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hs-cTn)的应用打开了 ACS 患者在诊断、预后和危险分层方面的新格局,基于hs-cTn浓度及其变化对于疑似ACS患者判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各类诊断流程不断更新,但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Architecths-cTnI检测方法,探索0/3小时及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流程在中国人群中应用的诊断效能及对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及探索简化版流程(即在0/1小时流程中不考虑胸痛时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推动hs-cTnI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提供进一步依据。第一部分:0/3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目的:探索0/3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流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探讨性别特异性阈值在该流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怀疑ACS患者。对入选患者在就诊时(0小时)、就诊后3小时进行hs-cTnI检测,按照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管理指南中推荐的 0/3小时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断NSTEMI的判定流程,分别用hs-cTnI的总体人群阈值和性别特异性阈值进行检验判定;由未参与课题设计且不知道hs-cTnI检测结果的心血管急重症医师依据急诊常规诊疗资料,按照第三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进行研究临床判定。以临床判定为金标准,计算0/3小时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NSTEMI在中国人群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在此部分共纳入患者1527例,中位年龄63岁,男性947例(62.0%)。其中经临床判定为NSTEMI组400例(26.2%),非NSTEMI组1127例(73.8%)。依照指南推荐流程的总体人群判定阈值,1092例(71.5%)患者排除NSTEMI,435例(28.5%)患者诊断NSTEMI,与研究临床判定结果的一致率为93.3%,排除诊断的敏感性为 91.5%(95%CI:88.2-94.0%)、NPV 为 96.9%(95%CI:95.6-97.8%),纳入诊断的特异性为 93.8%(95%CI:92.3-95.2%)、PPV 为 84.1%(95%CI:80.3-87.4%)。依照该流程的性别特异性判定阈值,男性及女性患者经检验判定排除和诊断NSTEMI的比例与总体人群流程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性别特异性流程与研究临床判定结果的一致率为92.9%,排除诊断的敏感性为91.0%(95%Cselleckchem NN2211I:87.6-93.5%)、NPV 为 96.7%(95%CI:95.4-97.6%),纳入诊断的特异性为 93.7%(95%CI:92.1-95.1%)、PPV为83.8%(95%CI:80.0-97.2%),与总体人群流程的诊断效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0/3小时hs-cTnI浓度及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流程在中国人群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应用性别特异性阈值的判定流程在诊断效能上没有更多获益。第二部分: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目的:探索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流程的可行性、准确性及该流程对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基于本研究入选人群,对入选患者在就诊时(0小Y-27632时)、就诊后1小时进行hs-cTnI检测,分别按照2015年及2020年ESCNSTE-ACS管理指南中推荐的0/1小时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断NSTEMI的判定流程及相应界值进行检验判定;依急诊常规诊疗资料进行研究临床判定。以临床判定为金标准,分析并比较上述指南推荐的0/1小时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NSTEMI的诊断流程在中国人群中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进一步在不同亚组间(年龄、性别、胸痛时间及肾小球滤过率)比较该流程的诊断效能。并对入选患者进行30及180天随访,主要终点事件是再发/新发心肌梗死(不包括入组时NSTEMI)、计划外血管重建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以0/1小时流程检验判定结果分组进行组间COX分析。结果:本研究在此部分共纳入1534例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性952例(62.1%),其中经临床判定为NSTEMI组402例(26.2%),非NSTEMI组1132例(73.8%)。2015年ESC NSTE-ACS指南推荐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NSTEMI的诊断流程与研究临床判定结果的一致率为92.4%,排除诊断的敏感性为99.5%(95%CI:98.0-99.9%)、NPV 为 99.7%(95%CI:98.8-0.99.9%),纳入诊断的特异性为 92.6%(95%CI:90.9-94.0%)、PPV 为 81.9%(95%CI:78.0-85.2%)。2020年ESC NSTE-ACS指南推流程与研究临床判定结果的一致率为92.6%、敏感性为99.5%(95%CI:98.0-99.9%)、NPV 为 99.7%(95%CI:98.8-99.9%)、特异性为 92.8%(95%CI:91.0-94.2%)、PPV 为 82.2%(95%CI:78.3-85.5%)。2015 年与 2020 年ESCNSTE-ACS指南推流程的敏感性、特异性、NPV及PPV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不同年龄、性别、胸痛时间及肾小球滤过率的亚组分析中,该流程的NPV均>99%,PPV均>70%。共1459例(95.1%)患者完成随访,30天随访时,0/1小时检验判定流程在排除NSTEMI组无患者出现终点事件;至180天随访时,诊断NSTEMI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高于排除NSTEMI组(2015年指南流程:HR=5.094,95%CI 1.677-15.480,P=0.004;2020 年指南流程:HR=5.138,95%CI 1.691-15.610,P=0.004),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亦高于排除NSTEMI组(2015年指南流程:HR=8.256,95%CI 2.420-28.170,P<0.001;2020 年指南流程:HR=8.327,95%CI 2.44-28.41,P<0.001)。结论:0/1小时hs-cTnI浓度及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流程在中国人群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无需依据年龄、性别、胸痛时间及肾小球滤过率设定特异性界值,且该流程对30和180天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第三部分:不同流程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比较目的:比较0/1小时和0/3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流程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基于本研究入选人群,此部分纳入全部完成就诊时(0小时)、就诊后1小时、就诊后3小时hs-cTnI检测者,分别按照2020年ESC NSTE-ACS指南中推荐的0/1小时及0/3小时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断NSTEMI的判定流程及相应界值进行检验判定;依急诊常规诊疗资料进行研究临床判定。以临床判定为金标准,分析并比较不同流程间临床应用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结果:本研究在此部分共纳入1525例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性946例(62.0%),研究临床判定为NSTEMI组399例(26.2%),非NSTEMI组1126例(73.8%)。1128例(74.0%)的患者可以依照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的诊断流程在1小时诊断或排除NSTEMI。在排除NSTEMI方面,0/1小时流程的敏感性为99.5%、NPV 为 99.7%,高于 0/3 小时流程的 91.5%和 96.9%(P 均<0.001)。在诊断NSTEMI方面,0/1小时的特异性为92.7%、PPV为82.1%,与0/3小时流程的93.8%和84.1%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73和0.433)。结论: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的判定流程用于排除NSTEMI时的诊断效能优于0/3小时流程,用于诊断NSTEMI时两者的效能相当,为缩短判定时间,推荐0/1小时流程为疑似ACS患者的优先选择策略。第四部分:简化的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目的:提出并探索不考虑胸痛时间的简化的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流程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基于本研究入选人群,在此部分纳入完成就诊时(0小时)、就诊后1小时hs-cTnI检测者。对2020年ESC NSTE-ACS管理指南推荐的0/1小时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NSTEMI的诊断流程提出简化,在应用0小时排除NSTEMI时不再考虑胸痛时间,依照该简化的0/1小时流程进行检验判定;依急诊常规诊疗资料进行研究临床判定。以临床判定为金Biosensor interface标准,计算该简化的0/1小时流程对于判定NSTEMI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并与指南推荐的标准流程进行比较,分析该简化流程的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在此部分共纳入1534例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性952例(62.1%),其中经研究临床判定为NSTEMI组402例(26.2%),非NSTEMI组1132例(73.8%)。简化的0/1小时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定NSTEMI的诊断流程与研究临床判定结果的一致率为92.5%,排除诊断的敏感度为99.0%(95%CI:97.3-99.7%)、NPV 为 99.4%(95%CI:98.4-99.8%),纳入诊断的特异性为 92.8%(95%CI:91.1-94.2%)、PPV 为 82.3%(95%CI:78.4-85.6%)。与 2020 年 ESC NSTE-ACS 指南推荐的0/1小时流程相比,该简化的0/1小时流程使得更多患者得以在0小时排除NSTEMI(分别为39.8%和24.1%,P<0.001),且不降低敏感性、特异性、NPV及PPV(P 均>0.05)。结论:不考虑胸痛时间的简化的0/1小时hs-cTnI浓度及变化对于判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流程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可以进一步加快对急性胸痛疑似ACS患者的分流。
羧甲司坦联合孟鲁司特钠辅助高压氧疗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通气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究羧甲司坦联合孟鲁司特钠辅助高压氧疗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氧化应激、通气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疗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研究组在对Empirical antibiotic therapy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羧甲司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睡眠呼吸、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丙二醛、缺氧诱导因子-1α、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饱和度指数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呼吸频率、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均升高,PF-03084014供应商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睡眠最长呼吸暂停时间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羧甲司坦联合孟鲁司特钠辅助高压氧疗治疗阻塞Belnacasan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睡眠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疗效较显著。
Mex3c基因敲除对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Mex3c基因敲除对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NCBI数据库分析Mex3c基因在小鼠各个组织中的PEDV infection表达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技术PD0325901纯度(FISH)检测Mex3c在Mex3c~(+/+)小鼠不同发育时期(E12.5 d、E14.5 d)神经管中的表达情况。将性成熟后小鼠按照Mex3c~(+/-)雄:雌(1:1)的比例进行合笼繁殖,取繁殖的胚胎,采用PCR鉴定小鼠基因型,按照基因型随机分为3组:野生型组(Mex3c~(+/+),WT组)、纯合子敲除组(Mex3c~(-/-),KO组)与杂合子敲除组(Mex3c~(+/-)),采用HE染色观察三组胚胎神经管的发育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WT组、KO组的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WT组、KO组神经管发育及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提取WT组、KO组神经管的RNA,进行RNA-seq测序,利用R.3.6.3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RT-qPCR验证测序结果。结果 NCBI数据库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显示,Mex3c基因主要表达于胚胎的中枢神经系统。HE染色结果显示,在E12.5 dCH-223191价格、E13.5 d,胚胎神经管的发育在KO组、WT组及杂合子敲除组无明显差异;而在E14.5 d,KO组较WT组的胚胎神经管发育迟缓,表型明显异常;据此选择E14.5 d的KO组及WT组胚胎神经管组织进行后续实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KO组PCNA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WT组(P<0.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KO组Bax/Bcl-2比值高于WT组(P<0.0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WT组比较,KO组突触间隙消失,胚胎神经管的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断裂,结构明显异常。RNA-seq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377个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101个,表达下调276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的主要信号通路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该信号通路中的Avpr1a、Drd1、Htr7、Sstr1、Oxtr、Gabra5 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或P<0.01),与RNA-seq结果一致。结论 Mex3c在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过程,进而影响神经管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