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与食管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4月—12月在应急总医院消化科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00例为对象,收集并完善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根据胃食管反流评分量表评分(Gerd Q评分)分为GERD组(≥8分)和对照组(<8分),比较2组Hp分型、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检测(rapid urease test, RUT)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CL 318952 IC50n,购买Z-VAD-FMK PG)I、Ⅱ和胃泌素-17(gastrin-17, G-17),计算PGⅠ/PG Ⅱ水平。结果 GERD组Ⅱ型Hp阳性率、胃镜检查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GERD组食管炎症评分高于对照组;I型Hp阳性组食管炎症评分低于Ⅱ型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P均<0.05);GERD组PGⅠ、PG Ⅱ及G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PGⅠ/PG 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I型Hp阳性组PGⅠ、PG Ⅱ及G17水平均高于Ⅱ型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P均<0.05),PGⅠ/PHereditary skin diseaseG Ⅱ水平低于Ⅱ型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P均<0.05)。结论 不同类型Hp在GERD中具有不同的作用,而I型Hp是GERD的低风险菌型,且与G-17和PG水平有关。
Author: admin
具有超极化效应的自组装抗菌拟肽的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细菌耐药性是目前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与负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常面临着耐药性、毒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促使人们研究新型抗菌剂用以替代抗生素。而抗菌肽(AMPs)是存在与生物体内,在抵抗细菌感染的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多肽~1,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AMPs及其类似物的高溶血活性的问题~2。基于已有的阳离子抗菌短肽MP196~3,我们对其进行了改性((WR)3A?),显著降CCRG 81045低了其溶血活性,这可能是由于正电荷密度的降低。通过透射电镜我们观察到了其类似囊泡的SBE-β-CD采购自组装结构。对机理的研究发现(WR)3A?表现出超极化的现象,而改性前为去极化;对革兰氏阴性菌具备内外膜渗透作用。实验也发现(WR)3A?会刺激细菌产生活性氧。针对(WR)3A?的细菌活/死染色也表明其良好的抗菌性能。本研究制备的新型自组装抗菌拟肽优化了已有的短肽序列设计,对短肽组装体的作用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新型抗菌剂的研究提Pricing of medicines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规范化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目的:检索并总结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规范化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护理循证方法提出实践问题,按照循证证据检索数据库的“6S”分类模型,检索有关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管理的所有证据资源类型Lung immunopathology,包括临床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由2名循证护理研究员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进行证据的归纳总结。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和5篇系统评价;汇总了19条有关开角型青光眼眼部用药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滴眼技术指导、依从性管理和信息提供3个方面。结论:总结开角型青光眼眼部用药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务人员管理SAHA临床试验患者提供点击此处参考和借鉴,以达到患者规范用药、控制眼压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喹啉和联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含氮杂环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当中,人们对它的使用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含氮杂环化合物已经被应用到药物、生物、农药和材料等多个领域。随着人们的大规模使用,提取困难,不可再生,抗药性和副作用危害大等问题逐渐暴露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因此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含氮杂环化合物的人工合成和改良修饰。喹啉和联喹啉是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研究热点,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和材料应用前景,过去它们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改善生活条件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它们的合成方法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中,现如今随着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有机合成方法的发展更加趋向于耗能低、条件温和、原子经济性高和减少废物产生等方向。根据文献调研,各种各样的合成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然而目前的研究进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renal biomarkers需要。为此,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发展了 2-芳基喹啉和2,2′-联喹啉类化合物新的合成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的要求。在绪论当中,我们介绍了有机催化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催化剂稳定、容易制备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总结了I2/DMSO协同氧化体系的机理以及在构建碳杂键中的应用;简单介绍了 Povarov反应以及最近一段时间该反应的发展概况;最后总结了喹啉和联喹啉类化合物的药物活性及其应用。第二章我们介绍了原位酸催化的一锅法合成2-芳基喹啉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以2-乙烯基苯胺为原料和各种不同的C1合成子合成2-芳基喹啉的例子以及利用副产物促进下游反应的串联反应。我们的方法以2-乙烯基苯胺为原料,使用苄基卤化物作为Cl合成子,利用原位产生的副产物HBr作为催化剂促进成环,在溶剂NMP中加热到140℃反应,无需额外的添加剂即可得到目标产物。在该方法中,氨基与苄基卤化物发生亲核取代生成仲胺,然后在高温下被氧化为亚胺,接着酸活化亚胺与乙烯基发生分子内加成成环,最后,氧化芳构化得到目标产物。该方法为2-芳基喹啉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第三章我们介绍了在I2/DMSO协同氧化体系中一锅两步法合成2,2′-联喹啉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联喹啉的三类合成方法。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喹啉N-氧化物直接转化为联喹啉和简单的原料直接构建联喹啉。在第二章的工作基础上,我们继续以2-乙烯基苯胺为原料,使用2-甲基喹啉为C1合成子,在I2/DMSO协同氧化体系中经过碘化、Kornblum氧化和电环化芳构化得到目标产物。在该方法中,2-甲基喹啉甲基上的氢被单质碘取代形成碘化物,然后DMSO将碘化物氧化为2-醛基喹啉,接着与氨基缩合成亚胺。最后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电环化反应,氧化得到一系列4-苯基-2,2′-联喹啉类化合物。该体系较为温和,避免了传统的金属等氧化剂,也为合成其他杂环类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第四章我们介绍了I2/DMSO促进的三更多组分Povaro此网站v反应合成2,2′-联喹啉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 Povarov反应构建喹啉环的例子。我们希望通过总结前人的工作能够得到一些启示。最终,在第三章的工作基础上,我们继续在I2/DMSO协同氧化体系中,以2-甲基喹啉、对甲苯胺和丙酮酸乙酯为原料,经过串联碘化、Kornblum氧化和Povarov反应得到一系列6-甲基-[2,2′-联喹啉]-4-羧酸乙酯衍生物。该反应第一步同样将2-甲基喹啉转化为2-醛基喹啉,然后与对甲苯胺缩合形成氮杂双烯,最后与亲双烯体进行类似曼尼希加成反应成环获得目标产物。该方法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合成了结构复杂的分子,同时减少了提纯的步骤,避免了复杂的后处理过程,使废弃物的产生更低,耗能更少,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蓝莓促进人肝细胞mitofilin/Mic60表达抑制超氧化物生成减轻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肝病的肝损伤
目的 研究蓝莓调控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肝病(MAFLD)体外模型中线粒体内膜蛋白mitofilin/Mic60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游离脂肪酸(FFA)诱导L02人肝细胞建立MAFLD细胞Metabolism抑制剂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80μg/mL蓝莓原浆处理组、Mic60短发夹RNA(Mic60 shRNA)转染组、Mic60敲低联合80μg/mL蓝莓原浆处理组。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的脂质沉积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蓝莓原浆对FFA处理的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及Staurosporine半抑制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ic60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FFA诱导刺激L02细胞24 h后,L02细胞胞质内有大量红色脂滴沉积;80μg/mL蓝莓原浆处理的细Orthopedic oncology胞存活率较高;蓝莓原浆处理组的ALT、AST、TG、TC、MDA检测结果和ROS的荧光强度显示均低于模型组,而SOD、GSH水平及Mic60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模型组。结论 蓝莓促进Mic60表达,增加肝细胞SOD及GSH水平,减少ROS的生成,进而减轻MAFLD肝细胞损伤,调节脂质代谢紊乱。
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海马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海马的影响。方法 SPF级小鼠6serum biomarker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100 mg/kg维生ABT-263价格素C)、百香果果皮总黄酮高(1.00 g/kg)、中(0.50 g/kg)、低(0.25 g/kg)组。空白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小鼠每日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 mg/kg),同时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同体积蒸馏水,其余各组小鼠均灌胃同体积相应剂量药液,小鼠均按0.1 ml/10 g的剂量给药。给药6 w后,行避暗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测定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乙酰胆碱(ACh)及单胺氧化酶(MAO)的含量,对小鼠海马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海马区病理CH-223191小鼠状态及小鼠海马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百香果果皮总黄酮高、中、低组均明显改善衰老小鼠学习和记忆的能力(P<0.05,P<0.01),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中SOD、ACH活性,显著降低MDA、MAO含量(P<0.05,P<0.01);改善海马区的病理状态,显著增加Bcl-2表达,显著减弱Bax、Caspase-3的表达(P<0.05,P<0.01)。结论 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可拮抗D-gal所致衰老小鼠海马损伤并延缓海马衰老,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上调Bcl-2、下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黄芪活性成分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芪活性成分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活化、降低环氧化酶2(cyclo oxgenase 2,COX-2)的表达,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的下游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活性;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Predictive biomarkerotein, HSP70)的表达,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分泌,提高胃黏膜抗氧自由基能力,发挥抗氧化PD0325901分子式活性;通过阻断线粒体凋亡途径,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分泌,调控P53的表达阻止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GPL)介导的凋亡和自噬级联反应,以抑制胃黏膜细胞凋亡Proteases抑制剂;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下游细胞效应因子的表达,阻止胃黏膜异常增生;通过调节miRNA-34a/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途径抑制糖酵解进程逆转胃癌前病变;还能通过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以减轻胃黏膜损伤。本文通过对黄芪活性成分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黄芪的临床提高循证支持。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结肠和直肠的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anagliflozin.html炎症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吸收障碍等,属中医“肠澼”、“痢疾”、 “滞下”、“泄泻”、“脏毒”等范畴。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善清胃肠湿热,亦可调和气血,原方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是治疗UC的经典良方。临床应用方面,主要通过葛根芩连汤加减、联合其他方剂、联合西药、联合灌肠、联合针灸等方式治疗UC患者,其优势体现在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减少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腹泻、腹痛、脓血便、LGX818作用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等,有效地提高了UC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机制方面,葛根芩连汤治疗UC主要与调节自身免疫、降低炎性细胞因Rational use of medicine子、调节T细胞、抗氧化应激、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IL-6/JAK2/STAT3、TLR4/NF-κB、Notch、Nrf2等信号通路有关。葛根芩连汤中单味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黄芩苷、黄芩多糖、葛根素、小檗碱、甘草酸二铵、甘草次酸等是治疗UC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机制研究两个方面综述葛根芩连汤治疗U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葛根芩连汤治疗UC的遣方用药及后续研究葛根芩连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发挥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
叶酸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H型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叶GW4869临床试验酸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H型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收治的80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高血压分级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叶酸治疗。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治疗效果、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Dromedary camels后,两组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MK-4827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叶酸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H型高血压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Hcy及血压水平,建议推广。
2型炎症因子IL-4、IL-13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表达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水疱病,典型临床表现为荨麻疹样红斑、紧张性水疱,瘙痒剧烈,同时伴有血清总IgE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研究发现BP患者的血清和水疱液中产生IL-4和IL-13的细胞数量增加,而这两种细胞因子与2型炎症直接相关,由此提示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能存在2型炎症。为验证此推论,我们开展相关实验,以健康人作对照,检测BP患者的血清和疱液中IL-4和IL-1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荨麻疹样红斑评分、瘙痒评分的关系,进一步探究BP中2型炎症的表达。而抗in vivo infectionBP180、BP230抗体在患者血清中可呈现单阳性、双阳性等的不同表达,由此我们提出探究:不同抗体谱表达下,BP患者血清、疱液中IL-4、IL-13等表达含量是否存在差异,以此是否可指导BP患者进行分层治疗。方法:1.收集BP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和疱液标本,通过ELISA实验方法分别检测两类人群血清和疱液样本中IL-4、IL-13的浓度;2.分析BP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和疱液样本中IL-4、IL-13浓度是否存在差异;3.分析BP患者血清和疱液样本中IL-4,IL-13浓度与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荨麻疹样红斑评分、瘙痒评分之间的关系;4.分析抗BP180、BP230抗体谱的不同表达与IL-4、IL-13细胞因子表达含量、血清总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BP患者血清中IL-4、IL-13细胞因子浓度与健康人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而患者疱液中IL-4、IL-13浓度均较健康人显著升高(p<0.01)。2、同一患者的血清和疱液组织中IL-4、IL-13浓度无明显相关性,无平行升Torin 1体内实验剂量高。3、患者血清中IL-4、IL-13浓度与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荨麻疹样红斑评分、瘙痒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而患者疱液中IL-4浓度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r=0.979)。4、患者荨selleck化学麻疹样红斑评分与瘙痒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96)。5、患者血清抗BP180、230抗体谱单阳性的表达与疱液中IL-13细胞因子浓度水平有相关性,呈正相关(r=0.579)。结论:1.IL-4、IL-13细胞因子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肤局部富集,提示大疱性类天疱疮存在局部2型炎症。2.患者疱液中IL-4细胞因子浓度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清总IgE水平或可反映局部2型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3.抗BP180和抗BP230抗体谱单阳性的表达与疱液中IL-13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单阳性抗体谱可能通过局部IL-13细胞因子的募集影响2型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或可有助于未来通过血清抗体谱进行分层精准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