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均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血压、口服降压药、肾脏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有无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支架再狭窄、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分析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否可以使患者受益。结果:55例患者均接受肾动脉支performance biosensor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100%。治疗12个月后,术后一个月血压(收缩压131.36±6.84mm Hg,舒张压82.33±3.69mm Hg)、术后六个月血压(收缩压130.33±6.30mm Hg,舒张压81.29±2.61mm Hg)、术后十二个月血压(收缩压129.45±5.88mm Hg,舒张压81.42±2.27mm Hg)与术前测量血压(收缩压157.00±7.52m m Hg,舒张压92.55±4.37mm Hg)相比,其血压水平明显下降((49)<0.05Erdafitinib体外)。55例患者术后口服降压药(2.65±0.64)种类与术前口服降压药(1.15±0.35)种类相比明显下降((49)<0.05)。术后一个月[肌酐(77.87±16.97)μmol/L、胱抑素C(1.034±0.215)mg/L、肾小球滤过率(67.40±32.69)ml/(min·1.73 m~2)]、术后六个月[肌酐(77.98±16.98)μmo l/L、胱抑素C(1.028±0.214)mg/L、肾小球滤过率(67.5Bafilomycin A15±32.63)ml/(min·1.73 m~2)]、术后十二个月[肌酐(77.85±16.97)μmol/L、胱抑素C(1.024±0.216)mg/L、肾小球滤过率(67.33±32.58)ml/(min·1.73 m~2)]较术前[肌酐(77.88±17.13)μmol/L、胱抑素C(1.029±0.222)mg/L、肾小球滤过率(67.44±32.90)ml/(min·1.73 m~2)]相比变化不大((49)>0.05)。结论: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有效解除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肾血管性高血压,但对于肾脏功能保护方面目前并无确切效果。

夏枯草汤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83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夏枯草汤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INCB28060说明书治疗组,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对照组82例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口服,治疗组83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夏枯草汤口服。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胱抑素C(Cys-C)含量,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闷气短、尿少乏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58/82),治疗组为86.75%(72/83),2组比较差异CH-223191试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BP、DBP及血清Cys-C含量均明显降低,GFR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闷气短、尿少乏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夏枯草汤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的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肾功能。

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脏纤维化与YAP活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肾组织Yes相关蛋白(YAP)水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7年2月至2022年4月经肾活检确诊为DKD的58例患者,按PCR Primers照KDIGO指南慢性肾脏病的eGF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DKD 1期(n=19)、DKD 2期(n=18)和DKD 3期(n=21),另选择8例接受肾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肾组织进行YAP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确认细节不同分期的DKD患者肾组织YAP表达水平,及其与不同临床指标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DKD 1期和对照组患者之间肾脏YAP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DKD 1期患者相比,DKD 2期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中YAP表达增加(P<0.01),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但是,与DKD 2期患者相比,DKD 3期患者显示出更多的YAP表达和核移位(P<0.01)。重要的是,肾脏YAP水平呈现DKD分期依赖性的点对点增加(P<0.01)。YAP水平与eGFR(r=-0.854,P<0.01)、血肌酐(r=0.849,P<0.01)和胱抑素C(r=0.717,P<0.01)明显相关。此外,肾组织YAP水平与间质纤维化受selleckchem累范围(r=0.613 vs r=-0.482)、肾小管萎缩受累范围(r=0.633 vs r=-0.542)和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评分(r=0.522 vs r=-0.377)的相关性优于eGFR水平。结论 DKD患者的肾组织YAP水平关联于eGFR,并且YAP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联性优于eGFR,YAP的组织学分析可能是DKD肾脏纤维化评估的一种补充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大鼠Trap1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50只,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及白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0.5,1,5 g/mL),各10只。腹腔注射降植烷,每只0.5 mL,每周1次,连续3周,以复制SLE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各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及生理盐水。检测大鼠尿蛋白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鼠血清25(OH)D、1,25(OH)_2D_3水平;提取大鼠Trap1基因,记录各Wnt-C59 NMR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核因子κB(NF-κB)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EGFR抑制剂型组比较,白芍总苷中、高剂量组大鼠尿蛋白阳性例数较少,且porous biopolymers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白芍总苷各剂量组肾纤维化减轻、炎症减少,25(OH)D、1,25(OH)_2D_3水平均明显升高,NF-κB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rap1不同基因型(AA,AB,BB型)在各组大鼠中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结论 白芍总苷可改善SLE模型大鼠维生素D代谢不足,而对Trap1基因多态性并无明显影响,其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实现。

镉胁迫下杂交狼尾草微量元素Fe、Zn、Mn、Cu的吸收和转运

为探究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 purpureum)对镉(Cd)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必需微量金属元素铁(Fe)、锌(Zn)、锰(Mn)、铜(Cu)的吸收、转运。结果表明:Cd处理下杂交狼尾草株高、分蘖数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降低(P <0.05),70 mg·kg~(-1) Cd处理下杂交狼尾草仍保持21.26%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26 mg·kg~(-1) Cd处理对根中Fe、Zn、Mn、Cu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60 mg·kg~(-1) Cd处理下根中Fe、ZnNirmatrelvir IC50含量显著增加、 Mn含量略有增加,70 mg·kg~(-1) Cd处理下根中Fe、 Zn、 Mn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高达97.69%、45.14%和13.00%。Cd处理显著降低地上部分Mn含量,对地上部hepatic endothelium分Fe、Zn、Cu含量无显著影响。Cd胁迫增大了根部Fe和Zn吸收系数、减小了地上部分Zn和Mn吸收系数,降低了Fe、Zn、Mn向上运输的能力。60~70mg·kg~(-1) Cd胁迫下杂交狼尾草根中Cu含量略有增加、地上部Cu含量略有下降(P> 0.05),Cu向上转运能力被显著抑制(PGSI-IX临床试验 <0.05)。Cd处理下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P <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对Cd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地上部分Fe、Zn、Cu水平无显著变化、Mn水平被抑制,Mn相关酶活性变化大;这为开发缓解Cd毒害的生理阻控材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藏红花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纤维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高糖高脂饲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建立DN大secondary pneumomediastinum鼠模型,将50只模型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二甲双胍(500 mg/kg)组和藏红花素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12周,每日1次灌胃给药。测定空腹血糖(FBG)水平,称量体质量,检测肾功能指标,分别通过苏木精-尹红(HE)染色、马森(Masson)染色进行肾组织病理学和纤维化检查,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克洛索蛋白(Kloth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磷酸化Smad2(p-Smad2)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藏红花素中、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体质量升高,FBG、24 h尿蛋白量(UPro)、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降低;肾小球增大、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系膜和基底VX-661供应商膜增生等病变及肾小球、肾间质纤维化均明显改善,胶原容积分数(CVF)降低;Klotho表达上调,TGF-β1、p-Smad2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二甲双胍组比较,藏红花素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升高,UPro和BUN、Scr水平降低,CVF降低,Klotho表达上调且TGF-β1、p-Smad2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点击此处藏红花素对DN大鼠肾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Klotho/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目的:1.了解伤口治疗与护理人员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现状及疼痛实施有效管理的障碍因素。2.以循证理论为指导,构建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3.探讨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对慢性伤口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焦虑评分、换药时长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临床实施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提升临床伤口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伤口换药体验。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与预调查制定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现状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获得资质的伤口治疗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伤口疼痛管理组织制度、创面操作性疼痛认知情况、创面操作性疼痛评估情况、创面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情况以及影响疼痛实施有效管理的障碍因素。2.遵循“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及数据库中关于慢性伤口创面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专家共识、推荐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2名研究人员依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与整合汇总相关证据,形成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邀请伤口治疗与疼痛管理领域的专家对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初稿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通过预试验将其完善,最终形成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3.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门诊73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实施伤口无菌换药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评估时点为实施干预前和第1~3次实施干预之后。评价指标为伤口换药过程中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焦虑程度、换药时长、伤口愈合程度、不良反应及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228名伤口治疗师,其中44.3%伤口治疗师所在医院建立伤口疼痛管理制度与流程;64.0%认为创面操作性疼痛不可避免;51.3%在换药时会始终进行创面操作性疼痛评估,31.6%始终会采取措施控制创面操作性疼痛;85.5%认为创面操作中存在镇痛不足的情况。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认为自己可以忍耐疼痛,不愿如实汇报疼痛情况;患者不愿使用镇痛药,担心镇痛药成瘾或不能控制不良反应;换药人员疼痛评估与管理知识不足;医院或科室疼痛管理制度不完善。2.依据文献整合慢性伤口创面操作性疼痛护理与管理的最佳研究证据,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6篇、推荐实践2篇、系统评价3篇,汇总包括基本原则、疼痛评估与记录、伤口敷确认细节料的更换与选择、伤口清洗、伤口清创、负压伤口治疗、药物干预方式、非药物干预方式、教育与培训9个方面、36条最佳证据。12名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4,权威性较高,与会期间共提出15条建议,其中修改8项,增加2项,删除3项,调整2项维度;选取10名慢性伤口患者进行预试验,对实施过程提出的反馈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与完善,最终形成包含总体原则、疼痛评估、操作技术、干预方式及教育与培训5个维度和对应32项具体操作性条目的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3.共纳入73例慢性伤口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duration of immunization标准,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干预前换药中疼痛评分、心率变化、焦虑评分、换药时长、PUSH评分经均衡性检验,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实施1~3次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在伤口换药过程中的疼痛评分、心率变化(揭除敷料、清创及包扎心率)、焦虑程度及伤口换药时长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均存在组间、时间及两者交互效应(均P<0.05)。试验组患者PUSH评分较对照组略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适感,且试验组换药中疼痛管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1.调查发现伤口疼痛管理组织制度有待完善、伤口治疗师对创面操作性疼痛的认知水平和管理流程有待提高与规范、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的障碍因素有待解决。建议进一步完善伤口疼痛管理组织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方案。2.基于循证方法学、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设计的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内容具体详尽、合理可行,对临RP56976化学结构床护理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3.将创面操作性疼痛循证管理方案应用于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操作中,可有效减轻伤口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减轻焦虑水平、缩短伤口换药时长,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

RAD51AP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预后的意义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第五大最常见的,同时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因素。肝细胞癌(简称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全世界所有原发性肝癌病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诱发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有:肝炎病毒、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素以及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等。在中国最常见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但在国外,伴随着肥胖的流行,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越来越成为主要原因,肝癌的发病率也持续高居不下。目前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早期手术切除、TACE、肿瘤消融、肝移植、靶向治疗等。但是,由于肝癌发病初期症状表现不典型、特异性较差、转移播散较早等特点,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就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RAD51依赖性同源重组蛋白(RAD51-dependent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RAD51AP1)是RAD51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较早的研究中也称为PIR51、RAB22蛋白。有相关研究发现,RAD51AP1在参与DNA同源重组,调节肺癌、肝细胞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胆管癌、食管鳞癌、侵袭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可以改善部分肿瘤对化疗药物,如曲美替尼、紫杉醇等的耐药性和敏感性,对多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直到现在对于RAD51AP1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具体的调节通路等还未完全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收集并整理公共数据Regulatory toxicology库信息确定差异基因RAD51AP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的实验方法,验证RAD51AP1在肝癌及邻近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水平,和其差异表达与肝癌患者各种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明确RAD51AP1与肝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RAD51AP1相关基因,探索其信号通路,使其成为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新靶点,能够预测及改善肝癌患者预后,更好的给予临床干预。研究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TNMplot等数据库信息分析并整理RAD51AP1表达情况与肝细胞癌相关的数据信息。纳入本次研究的肝癌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排除胆管癌、混合癌和转移癌。收集并整理实验所需的肝癌患者的病理和临床数据资料,然后电话进行术后的随访,关注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RAD51AP1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新鲜的肝癌及相邻正常肝组织,利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其表达情况。通过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差异表达,绘制与生存相关的ROC曲线,通过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探索RAD51AP1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RAD51AP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RAD51AP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脉管内癌栓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术前血清AFP水平、是否肝硬化以及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无明显相关性(P>0.05)。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AD51AP1高表达组的HCC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差于低表达组(P<0.05)。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脉管内癌栓侵犯、RAD51AP1表达情况、以及肿瘤TNM分期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的性别、术前血清AFP水平、年龄、是否有肝硬化selleckchem和Ki67阳性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以及RAD51AP1表MRTX849使用方法达情况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RAD51AP1在肝癌中的异常表达和影响预后的意义。在对TCGA和GEO等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显示:RAD51AP1在肝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临近正常肝组织。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异常高表达的RAD51AP1在肝癌患者较差的预后生存时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AD51AP1是影响肝癌患者总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成人肾小球囊肿病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报道3例成人肾小球囊肿病(GCKD),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6至2021年收治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测序结果,总结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在体检时发现血肌酐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尿检正常或仅有轻微变化。均无遗传病MS-275家族史,出生时体重均偏低,其中2例患者为瘦小体型。肾穿刺活检显示>5%肾Au biogeochemistry小球囊高度扩张。对已知的GCKD相关基因突变(如HNF-1β、UROM、TSC2、NPHP、PKD1、PKD2、PKDH1)进行测序,未发现异常。目前随访1.3~5.5年,3例患者血肌酐较基更多线无明显变化。结论临床上对于肾功能异常原因不清和(或)尿化验轻微改变,尤其是伴随有低出生体重史及体型瘦小的患者,应积极行肾穿刺检查。肾脏病理是诊断GCKD的金标准,遗传咨询和基因突变的检测有助于GCKD的诊断及分类。

血清IgG水平正常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评估

目的 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正常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对血清IgG水平正常SLE患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风湿免疫科321例初诊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清IgG水平正常组和血清IgG水平升高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狼疮疾病活动度、治疗及生存率差异。结果 血清IgG水平正常组患者确诊时病程较血清IgG水平升高组长(P<0.05),蛋白尿发生率高于血清IgG水平升高组(P<0.05),其他Zemstvo medicine系统损害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功能损害、继发干燥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血清IgG水平升高组(P<0.05),浆膜炎、间质性肺炎、神经精神狼疮等发生率和SLEDAI评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水平正常组患者血清IgG、IgA、IgM、类风湿因子、外周血CD4~+/CD8~+比值低于血清IgG水平升高组(P<0.05),血清补体C4、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绝对值、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于血清IgG水平升高组(P<0.05),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IL-6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水平正常组患者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抗nRNP/Sm抗体、抗Sm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低于血清IgG水平升高组(P<0.05),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β_2糖蛋白1抗体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及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gG水平正常初诊SLE患者仍可呈现多系统损害、中重度活动Bucladesine临床试验性狼疮、免疫功能紊selleck HPLC乱,临床应提高对血清IgG水平正常SLE患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