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病原学分布、诊断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2022年01月至2022年08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老年病科收治住院初步诊断为肺部感染的患者,每位纳入对象均完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收集两份等量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一份BALF外送基因检测公司进行宏基因二代测序,一份BALF送本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传统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结核抗酸染色等。收集纳入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mNGS检测结果(包括病原菌种类、检出时间)、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包括病原菌种类、检出时间)、炎症指标、抗感染治疗方案、影像学病灶吸收情况、症状好转情况等信息。将mNGS检查结果与传统病原学检查结果作对比,比较mNGS检测与传统检测的阳性率、时效性及诊断效能,分析mNGS检测对老年肺部感染患原学分布、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1.基本资料:研究纳入67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男性43例,女性24例,男性中有吸烟史的26例,女性中有吸烟史的0例,男性中有饮酒史的17例,女性中有饮酒史的0例,纳入患者年龄69.66±6.95岁。基础疾病情况:有基础疾病61例,无基础疾病有6例。2.病原学分布情况:62例mNGS检测结果为阳性(92.54%)。其中单一类病原体感染26例(38.81%),包括单纯细菌病原体感染19例(28.35%),单纯病毒病原体感染4例(6.00%),单纯真菌病原体感染3例(4.48%)。混合感染有36例(53.73%),其中两类病原体混合感染有31例(46.27%),以细菌-真菌混合感染为主,有16例(23.88%),其次是细菌-病毒混合感染11例(16.42%),真菌-病毒混合感染4例(6.00%),细菌-真菌-病毒混合感染5例(7.46%)。传统检测阳性结果有35例(52.24%),单纯细菌感染7例(10.45%),单纯真菌感染19例(28.39%),单纯病毒感染4例(6.00%)。混合感染中,细菌-真菌混合感染4例(6.00%),真菌-病毒感染2例(2.99%),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未检出。3.病原学结构情况:62例mNGS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中,一共检出了172株病原体,其中以细菌最多见,为76株(44.19%),主要为肺炎链球菌12株(6.98%)、流感嗜血杆菌10株(5.81%)、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3.49%)。真菌44株(25.58%),主要为白色念珠菌16株(9.30%)、烟曲霉菌11株(6.40%)。病毒41株(23.84%),主要为人类疱疹病毒4型14株(8.14%)、人类疱疹病毒1型9株(5.23%)。结核分枝杆菌8株,占4.65%,非典型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3株,占1.74%。35例传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中,一共检测出42株病原体,其中最多见的是真菌24株(57.14%),主要为白色念珠菌13株(30.95%)。细菌11株(26.19%),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3株(7.14%),鲍曼不动杆菌3株(7.14%),大肠埃希菌plant microbiome3株(7.14%)。病毒6株,占14.29%,主要有流感病毒3株(7.14%),人类疱疹病毒4型3株(7.14%),结核分枝杆菌1株,占2.38%。4.mNGS检测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mNGS检测阳性率为92.54%,传统检测阳性率为52.23%,mNGS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NGS检测时间1.61±0.58天,传统检测中细菌培养时间2.10±0.43天,真菌培养时间4.22±1.15天,浓集抗酸染色时间0.98±0.09天,病毒检测时间0.57±0.27天,mNGS检测的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检测中细菌及真菌培养,时效性显著高于传统检测中的细菌及真菌培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NGS检测中抗酸染色和病毒检测的时间长于传统检测,mNGS时效性低于传统检测中浓集抗酸染色和病毒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阳性结果中,mNGS检测的灵敏度为92.86%,传统检测方式灵敏度55.36%。mNGS病原体检测方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式(P<0.05)。mNGS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性为34.33%,mNGS病原体检测方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治疗方案调整:46例(68.66%)根据mNGS检测结果和(或)传统检测结果做出了诊疗改变,44例(65.67%)根据mNGS检测结果调整方案,22例(32.84%)根据传统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根据mNGS检测结果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力度明显大于传统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将研究对象根据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分为重症组23例,非重症组有4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有无基础疾病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mNGS检测阳性率为95.65%,传统检测阳性率为55.22%,非重症组mNGS检测阳性率为90.91%,传统检测阳性率为38.63%,mNGS检测在重症组及非重症组的病原体检出率均高于传统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中根据mNGS检测结果来调整了治疗方案的有17例,根据传统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的有12例,重症组根据mNGS结果对PLX4032小鼠治疗方案的调整率显著大于传统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elleckchem5)。7.将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基础疾病,分为无基础疾病组(6例)和基础疾病组(61例),两组进行分组比较。无基础疾病组mNGS检测阳性率为83.33%,传统检测阳性率16.67%。有基础疾病组mNGS阳性率93.44%,传统检测阳性率为55.74%。基础疾病组与无基础疾病组应用mNGS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大于应用传统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以混合感染最多见,其中以细菌-真菌多重感染为主。2.与传统病原学检测相比,mNGS检测的阳性率、时效性、灵敏度明显升高。3.mNGS病原学检测结果能指导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即时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特别是老年重症患者。
Author: admin
淫羊藿苷通过上调TRIB1抑制核转录因子-κB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炎症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是否通过上调TRIB1表达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炎症。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滑膜组织,分离培养RA-FLS后,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 ng·mL-1)处理RA-FLS建立炎症细胞模型。首先,为明确ICA抑制RA-FLS增殖和炎症,促进细胞凋亡,分为空白对照组、TNF-α组、TNF-α+ICA组;然后,为明确TRIB1过表达可抑制RA-FLS的增殖和炎症,促进细胞凋亡,空白vector或oe-TRIB1转染TNF-α处理的RA-FLS,分为空白对照组、THereditary PAHNF-α组selleck NMR、TNF-α+vector组、TNF-α+TRIB1组;接着,为明确ICA以依赖于TRIB1的方式抑制NF-κB,siTRIB1转染TNF-α处理的RA-FLS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NF-α组、TNF-α+ICA组、TNF-α+ICA+siTRIB1组。分别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基因和蛋白水平;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ICA处理和TRIB1过表达均抑制TNF-α诱导的RA-FLS的增殖和炎症反应,且促进其凋亡。TNF-α处理后RA-FLS中p-p65和p-IκB水平显著上调,但ICA显著降低p-p65和p-IκB水平;且与siTRIB1联合治疗时,ICA的抑制作用消失。结论:ICA通过上调TRIB1抑制NF-κB缓解RA,提示ICA可能GNE-140配制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RA药物。
范可尼贫血相关基因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引起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发病率>1%。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确认细节)是一种以骨髓衰竭、出生缺陷、癌症倾向以及细胞对DNA链间交联剂敏感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FA相关基因以其在DNA链间交联修复的重要作用而闻名,已被证明参与生殖细胞发育,约半数的FA女性生育力受损,而FA男性基本上都不能生育。目selleckchem Fulvestrant前为止已经发现至少22个FA相关基因,FA相关基因缺陷小鼠模型的生育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生育力下降但仍能孕育后代,重者性腺先天异常,完全丧失生育能力。FA相关基因缺陷引起的不孕病例报道也越来越多。原始生殖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被认为是引起FA患者不孕medically compromised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参与减数分裂、DNA损伤修复及有丝分裂的基因是引起POI的一大基因家族。因此,FA相关基因在卵泡发育及生育力维持方面的作用需要得到重视。
基于分数低频振幅与功能连接性的湿疹瘙痒症脑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分析瘙痒患者的脑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 选取42名湿疹患者纳入观察组,44名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记录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 12项瘙痒严重程度评估量表(12-ItemPruritusSeverityScale,12-PSS)、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自评量表。所有受试者在rs-fMRI扫描后,首先比较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fALFF)值有差异的脑nonprescription antibiotic dispensing区,随后以差异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性(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分析。结果 两GNE-140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受教育年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左侧中扣带回的fALFF值增高。观察组左侧中央前回与双侧颞下MLN8237纯度回、双侧梭状回、双侧海马、双侧颞中回、双侧枕下回、双侧舌回之间的FC值减低;左侧补充运动区与双侧颞下回、双侧颞上回、右侧海马、右侧脑岛的FC值减低。观察组12-PSS评分和左侧中央前回(r=0.59,P<0.01)、左侧中央后回的fALFF值呈正相关(r=0.52,P<0.01),和VAS评分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 瘙痒患者左侧躯体感觉运动区自发活性异常增高且部分脑区和瘙痒量表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今后研究瘙痒提供了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标记物;左侧躯体感觉运动区和枕叶、颞叶部分脑区之间的FC同步下降是瘙痒患者另一重要的脑网络特征。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肺脾两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参苓白此网站术散加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肺脾两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非小细胞肺癌肺脾两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比较两presumed consent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癌因性疲乏评分(Piper疲乏量表)、血清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Eselleck抑制剂ORTCQLQ-C30)]。结果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腹胀纳呆、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气短而喘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Piper疲乏量表总分及平均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EORTCQLQ-C30量表5个功能维度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肺脾两虚型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免疫功能,缓解中医证候,保障其生活质量。
以助产士为主体的保健指导对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孕妇心身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以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保健对妊娠期合并糖尿病(GDM)孕妇血糖控制、产前焦虑、体质管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摸索GDM孕妇孕期保健新型模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4—8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五临床学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GDM孕妇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保健,对照组同期接受常规定期产检,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孕妇焦虑程度、分娩结局及自我管理得分。结果 观察组妊高征、剖宫产、早产、羊水异常、羊水污染、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前置胎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GSK126体内实验剂量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孕妇S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孕28~38周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干预前GDM相关知识、管理方法与行为、selleck Torin 1态度与信念及社会支持四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四个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保健可降低初孕妇产前焦虑,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及GDM孕妇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改善妊娠结局和infection in hematology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利用OCTA评估Ozurdex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植入性地塞米松缓释剂(Ozurdex)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4例44眼经眼底荧光造影(FFA)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DME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治疗方案为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缓释剂,随访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VCA),BCVA采用ETDR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记录。利用OCTA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6mm区域网膜结构,记录黄斑中心凹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Severe malaria infectionascular area,FAZ)面积、浅层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治疗的变化以及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ME患者在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缓释剂后,在治疗后的1月、3月、6月与治疗前的基线数据相比,BCVA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基线BCVA为:0.98±0.32Log MAR,治疗后1月为0.70±0.30 Log MAR,P<0.001,治疗后3月为0.57±0.34 Log MAR,P<0.001,治疗后6月为0.58±0.24,P<0.001。在治疗后的1月、3月、6月与治疗前的基线数据相比,CMT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基线CMT为476.30±144.74μm,治疗后1月为476.30±144.74μm,P=0.02,治疗后3月为279.64±92.61μm,P<0.001,治疗后6月为269.67±87.06μm,P<0.001。治疗后1月、3月、6月与治疗前相比,FAZ面积均减少,治疗前基线FAZ面积为0.34±0.16μm ~2,治疗后1selleckchem IACS-10759月降低为0.27±0.10μm ~2,P=0.002,治疗后3月为0.26±0.12μm ~2,P=0.003,治疗后6月为0.25±0.10μm ~2,P<0.001。治疗后1月、3月、6月与治疗前相比,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管密度均增加,治疗前基线血管密度为38.50±5.63%,治疗后1月为39.75±5.34%,P=0.02,治疗后3月为39.89±5.51%,P=0.04,治疗selleck PCI-32765后6月为39.78±5.4…
氨甲环酸多次静脉给药在后入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对炎症和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
目的 探R428试剂究氨甲环酸(TXA)多次静脉给药在后入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对炎症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3月—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mmune metabolic pathways收治的90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和多次给药组,每组30例。对照组切皮前30 min静脉输入生理盐水250 mL一次;单次给药组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输入TXA 15 mg/kg一次;多次给药组切皮前30 min静脉使用TXA 15 mg/kg,切皮后3、6和9 h再分别追加使用TXA 15 mg/kg一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3和7 d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IL-6]和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以及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术后48 h引流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红细胞输入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术后1、3 d WBC、CRP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多次给药组WBC、CRP、IL-6水平低于单次给药组(P<0.05);术后7 d时3组患者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与ROCK抑制剂多次给药组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术后1、3 d DD和FDP水平都低于对照组(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DD和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3组患者DD和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3、7 d APTT和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多次给药组隐性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单次给药组(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手术时间和异体血红细胞输入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单次和多次给药组手术时间和异体血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给药组自体血回输量小于对照组和单次给药组(P<0.05)。3组患者术后1、3、7 d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多次静脉使用TXA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同时减少纤溶因子的释放,但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2009—2018年河南省艾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河南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转服二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治疗1年后发生病毒抑制的失败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河南省“艾滋病常规治疗数据库”收集河南省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转服二线抗病毒药物HIV/AIDS患者抗病毒情况的相关信息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二线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发生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18名患者HIV/AIDS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D-Lin-MC3-DMA纯度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235,95%CI:1.053~1.448),感染途径为输血(OR=1.566,95%CI:1.238~1.980),HIV阳性时长>6年(OR=1.676,95%CI:1.206~2.330),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D4T+3TC+EFV/NVP(OR=1.385,95%CI:1.135~1.691),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个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μl均为二线抗病毒失败的危险因素;婚况为无配偶(OR=0.798,95%CI:0.651~0.979),抗病毒治疗时长>5年(OR=0.740,95%CI:0.600~0.912)均为二线抗病毒治疗的保护性因素。结NSC 127716论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抗病毒抑制失败率26.2%,但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二线抗病毒的疗效。
对比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早期病变诊断中X线及肌骨超声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早期病变诊断中X线及肌骨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纳入研究组(n=50),Gefitinib分子量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0例纳入对照组,开展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肌骨超声检查,评价双侧腕关节滑膜厚度。研究组同时接受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早期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滑膜厚度(2.94±1.12)mm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19)mm,组间差异显著(t=3.965,P=0.000)。50例腕关节数总计107个,0级、1级、2级、3级分别为6例、40例、38例、23例。其中1级、2级占比相对较多。类风湿性关节炎随着血流分级的增加,滑膜动脉阻力指数降低,滑膜动脉波动指数提升(P>0.05)。观察组患者肌骨超声检查准确率100%(50/50)高于类风湿性因子检出率88.00%(44/50),组间差异显著(x~2=6.383 P=0.012)。和X线检查相比,肌骨超声检查骨侵蚀、骨质疏松、AMG510体外关节积液检出率相对较高,组间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性关节炎腕关节早期病变临床诊断中,相比于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肌骨超声在检出率上有更为优异的表现,能够为临床提供详实参考依据,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