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病变的可行性、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分析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9例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松果体区病变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一般情况、主要症状、病变切除程度、病变病理性质、术后并asymptomatic COVID-19 infection发症、术后生存时间等情况,分析患者的疗效。结果 159例患者中,143例病变得到全切,10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切除。2例患者围手术期间分别因丘脑下部损伤、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患者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清除血肿后缓解。4例患者出现慢Belnacasan试剂性硬膜下积液,行钻孔引流术后无效,行硬膜下积液腹腔selleck化学分流后缓解。16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行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后缓解,1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缓解。患者随访6个月~9年,5年生存率81.3%。结论 患者总体疗效较好,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路径。[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1):21-24]
Author: admin
miR-1165-3p、miR-145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 R)-1165-3p、mi R-145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轻度急性发作27例,中度急性发作22例,重度急性发作13例。另收集同时期、同年龄段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各组血清immune proteasomesmi R-1165-3p、mi R-145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与血清mi R-1165-3p、mi R-145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血清mi R-1165-3p、mi R-145表达Baf-A1临床试验水平对不同程度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白细胞介素-6(IL-6)、嗜酸性粒细胞、总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显著升高,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轻度、中度、重度)血清mi R-1165-3p、mi R-145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支气管哮喘越严重,其表达水平越高,且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i R-1165-3p、mi R-145、IL-6表达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FEV1%与哮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嗜酸性粒细胞、总Ig E与哮喘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PLX56225)。对轻度、中度、重度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诊断效能显示:血清mi R-1165-3p的曲线下面积(AUC)(0.95CI)分别为3.085(0.326~29.221)、0.712(0.611~0.829)、0.755(0.602~0.948)。血清mi R-145的AUC(0.95CI)分别为0.833(0.708~0.979)、0.754(0.590~0.964)、0.816(0.671~0.993)。结论:血清mi R-1165-3p、mi R-145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支气管哮喘越严重,诊断的特异性越高,可作为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的无创诊断指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继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Handshake antibiotic stewardshiprnal hemoglobinuria, PNH)继发缺血性肠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1例及文献报道的15例PNH合并缺血性肠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7例,女9例,确诊年龄(41.0±9.6)岁(27~64岁),中位诊断用时42个月。病变分布方面,十二指肠及空回肠13例(81.3%),结肠3例(18.8%),胃2例(selleckchem MC312.5%),盲肠1例(6.3%)。临床表现方面,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痛(16/16),多因急腹症就诊,伴呕吐(9/16)、发热(4/16)等。单纯PNH继发缺血性肠病14例;AA-PNH综合征继发缺血性肠病2例。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影像学及手术病理为辅。治疗方面,9例行手术Regorafenib配制治疗,其中3例术后复发,1例死亡;7例保守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保守治疗低。结论 PNH继发缺血性肠病罕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内镜检查及病理有助于诊断,治疗后易复发,建议预防性抗凝治疗。
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治疗肺腺癌疗效及对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
目的 探Enfermedad por coronavirus 19讨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治疗肺腺癌疗效及对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取114例肺腺癌患者,采用单双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含铂双药方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试验组给予免疫治疗(PD-1抑制剂)联合含铂双药方案治疗.治疗4疗程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疗程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及毒副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治疗4疗程后,试验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2282作用两组患者CEA、CYFRA21-1、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CEA、CYFRA21-1、Smoothened AgonistCA-125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试验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治疗联合含铂双药方案可提高肺腺癌疗效,改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抑制及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血栓弹力图及基因检测技术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及阿司匹林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接受支架辅助栓塞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10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92例。经血栓弹力图参数、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基因检验结果调整的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为调整组(144例),未进行检验的标准双抗血小selleckchem MS-275板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8例)。调整组继续分为: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剂量患者为增加组(20例),余下患者为非增加组(124例)。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期Ferroptosis抑制剂间出血事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后首次及出院前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 调整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非增加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4%vs 12.5%,P=0.029),增加组、非增加组、对照组在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分、栓塞情况比较无统计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学差异(P>0.05)。调整组出院前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血凝块最大强度较术后首次显著升高,ADP受体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较术后首次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栓弹力图参数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会积极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出血及栓塞风险。
基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茶多酚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多个直接或间接因素引起的,临床上以严重低氧血症和弥漫性bio-based polymer双侧肺浸润为特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特点是严重的肺部炎症和组织损伤。急性肺损伤(ALI)更严重的表现形式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都是死亡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肺泡通透性增加和严重肺泡水肿,心脏充盈压力正常。尽管治疗方法不断进步,但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而氧化应激是急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探寻新的药物抑制急性肺损伤的氧化应激对缓解及治疗急性肺损伤具有关键性意义。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发挥其药理和保健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已经对于茶多酚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进行了探索,药学领域方面对于茶多酚的研究目前已经是研究热点。多酚羟基结构中的羟基可提供活泼的氢从而使自由基灭活,由于茶多酚中含有多酚羟基,因此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目的:本研究将通过复制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探讨茶多酚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1.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K,n=10)、脂多糖模型组(LPS,n=10)和脂多糖+茶多酚组预处理组(LPS+TP,n=10)。然后对于各组进行干预处理,LPS+TP预处理组腹腔注射TP(25mg/kg),CK组和LPS组给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在最后一次给药后对大鼠进行断食、断水。断食水6h后除CK组外,其余大鼠均给予气管滴注LPS(5mg·kg-1)构建急性肺损伤模型,CK组大鼠气管滴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2h后结束实验,称量大鼠体重,并收集BALF、血清及双侧肺组织以备后续实验使用。2.记录肺组织的颜色,称量肺组织的湿重,计算肺系数。称量肺组织的干重,计算干湿比。3.炎症程度:采获得用Elisa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CK组、LPS组、LPS+TP组中BALF中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血清中的抗氧化酶(SOD、CAT);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4.评估急性肺损伤程度: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评分。5.Nrf2/ARE干预分子机制研究:免疫组化(IHC)检测各组肺组织Nrf2、HO-1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ARE信号通路中Nrf2、HO-1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CK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活泼好动,毛色光滑,呼吸平稳,唇、爪红润。LPS组:大鼠精神状态极差,活动迟钝,毛色黯淡无光,呼吸急促,部分大鼠张口呼吸,口、鼻处可见分泌物,唇、爪紫绀。LPS+TP组:大鼠精神状态稍差,呼吸较快,活动迟缓,毛色光滑,口、鼻可见少许分泌物,唇、爪稍紫绀,整体情况大概在CK组与LPS组之间。2.肺组织大体情况: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体积正常,柔软,弹性良好,颜色正常,呈粉红色,表面光滑,未见明显出血点。LPS组:大鼠肺组织较正常组大鼠肺组织体积增大,颜色暗淡,呈红褐色,弹性差,表面可见片状淤血,出血点较多。LPS+TP组:大鼠肺组织体积稍增大,颜色介于CK组与LPS组之间PD-0332991体内,表面可见出血点,但是出血点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肺系数:模型组(LPS组)大鼠肺系数明显升高,与对照组(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LPS+TP组)与模型组(LPS组)相比,平均数较模型组(LPS组)下降,但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湿干比(W/D):模型组(LPS组)大鼠W/D明显升高,与对照组(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大鼠W/D(LPS+TP组)与模型组(LPS组)相比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肺组织病理情况:HE染色:CK组:大鼠的肺组织的整体结构基本正常完整,肺泡结构基本正常,肺泡壁未见增宽,其厚度均匀,肺泡腔结构清晰,在各级支气管的管腔及肺泡的间隔之间没有见到明显的充血、出血、渗出血、分泌物、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LPS组:大鼠的肺组织的整体结构遭到破坏,肺泡壁增宽,其厚度不均匀,肺泡腔体积变小,腔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肺泡壁明显充血。在各级支气管的管腔及肺泡的间隔之间可见到明显的充血、出血、渗出血、分泌物、水肿、炎性细胞浸润。LPS+TP组:大鼠的肺组织的病理症状有所缓解,肺泡大小均一,炎症细胞明显减少,腔内少量水肿液填充,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基本扩张、充血现象较LPS组减少。6.ALI病理评分:LPS组与CK组相比ALI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5),LPS+TP组与LPS组相比,ALI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7.分子机制:(1)免疫组化:与CK组相比,LPS组中的Nrf2、HO-1棕黄色阳性区域明显增加,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LPS+TP:Nrf2、HO-1的表达介于CK组、模型组之间(P<0.05)。(2)Western blot:CK组:Nrf2、HO-1、COX-2表达低。LPS组:Nrf2、HO-1、COX-2表达较CK组增多。LPS+TP组:Nrf2、HO-1表达较LPS组进一步增多,COX-2表达较LPS组减少。结论:1.LPS能够诱导大鼠建立较理想的ALI损伤模型;2.茶多酚有防治ALI的作用;3.茶多酚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分泌;4.茶多酚可能通过Nrf2/ARE通路激Cobimetinib溶解度活抗氧化应激,从而改善LPS诱导的炎性损伤。
顽痹清丸对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血清细胞焦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顽痹清丸对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细胞焦亡的角度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84例RA湿热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更多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每周1次;塞MK-1775来昔布胶囊每次0.2 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的基础上口服顽痹清丸,每次6 g,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评分,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清中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包括NOD样受体蛋白3 (NLRP3)炎性小体、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 (IL-18)]表达水平。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最终完成研究81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41%(26/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50%(1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CRP和ES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Diagnostic biomarker或P<0.01)。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及4周后血清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或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5/41),对照组为30.00%(12/4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顽痹清丸可能通过参与调节血清细胞焦亡相关因子,降低炎症水平,从而改善RA湿热痹阻证患者临床症状。
万古霉素联合硫酸钙骨粉对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的应用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联合硫酸钙骨粉对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的应用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抗生素骨水泥填塞;研究组30例,给予万古霉素联合硫酸钙骨粉填塞。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不良反应以及骨代selleckchem Bafilomycin A1谢指标。结果 (1)研究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P<0.05);(2)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P<0.05);(4)治VX-445小鼠疗后,研究组骨代谢指标明显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s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万古霉素联合硫酸钙骨粉对骨折术后并发骨髓炎的效果显著,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及骨代谢指标,值得临床借鉴。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瘀血痹胶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镇痛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瘀血痹胶囊发挥combined bioremediation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镇痛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整合多个数据库信息,以OB值和DL值为限定条件筛选瘀血痹胶囊化学成分及其蛋白靶点,运用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瘀血痹胶囊的潜在活性成分和机理进行研究,并通过分子对接对核心靶点和有效成分进行验证及可视化,结合上述结果阐述瘀血痹胶囊抗RA、缓解RA所致疼痛的机制。结果:筛选出瘀血痹胶囊128个有效成分和85个交集靶点,其中degree值排名靠前的化合物有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和山柰酚(kaempferol)等,GO term富集于受体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分子功能等,KEGG通路富集于PI3K-Akt通路、脂质-RSL3浓度动脉PLX4032体内粥样硬化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通路可能为瘀血痹胶囊抗RA、镇痛的主要作用通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对接活性良好。结论:瘀血痹胶囊通过作用于IL6、VEGFA、ALB、EGFR、CASP3等靶点调控炎症、脂质氧化、激素分泌等相关通路,实现调节类固醇结合、信号传递、蛋白质异二聚化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细胞核受体结合等生物过程抗RA、镇痛,为瘀血痹胶囊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国家专利中治疗肺癌的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及其潜在的物质基础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检索治疗肺癌的中药复方专利。在纳排处理和数据规范化后,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中药复方进行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等统计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深度挖掘,归纳核心中药。从TCMSP、ETCM下载核心中药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UniProt对靶点进行标准化,从OMIM、GeneCards和Pharmgkb下载肺癌的靶点,在微生信平台取交集靶点后,应用Metascape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应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PPI网络和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并筛选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应用PDB、PselleckyMOL、AutoDockTools、AutoDock Vina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别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纳入485项复方专利,含中药1105味,累计频次7344次,性味主要为苦寒,归经主要为肺;综合数据挖掘的结果,归纳核心中药为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术、麦冬、甘草。6味中药共获得177个成分和388个靶点,肺癌获得2788个靶点,交集靶点219个。6味中药治疗肺癌的11个核心成分为腺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汉黄芩素、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柚皮素、黄芩素、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10个核心靶点为MAPK3、MAPK1、AKT1、MAPK14、STAT3、PIK3CA、RELA、TP53、RXRA、MYC、RB1,主要涉及的通路有恶性肿瘤通路、脂质与动脉硬化通路、乙型肝炎通路、PI3K-Akt信号通authentication of biologics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Panobinostat molecular weight肺癌的用药规律与以“益气除痰”为核心的“益气化痰,活血解毒”主要治法基本相符,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术、麦冬、甘草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肺癌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