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WBC和NLR对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118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分为肥胖症合并GERD组(n=57)与未合并GERD组(n=6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症合并GERD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WBC和NLR单独与联合检测对肥胖症合并GERD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合并GERD组吸烟史(31.6% vs. 14.8%,P=0.030)、GERD家族史(43.9% vselleckchem Colforsins. 24.6%,P=0.027)占比,外周血WBC[(10.25±1.81)×10~(9)/L vs. (8.72±2.11)×10~(9)/L,P<0.001]、NLR(3.55±0.71 vs. 3.00±0.64,P<0.001),以及空腹血糖[(6.39±2.21) mmol/L vs. (5.76±0.85) mmol/L,P=0.041]均高于未合并GERD组。多因bone biomarkers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WBC和NLR是肥胖症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WBC(AUC=0.707)和NLR(AUC=0.722)对肥胖症合并GERD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P<0.001),且两者联合能够提高诊断效能(AUC=0.786)。结论:外周血WBC和NLR是肥胖症合并RSL3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肥胖症合并GER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能够提高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氟尿嘧啶与洛铂腹腔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氟尿嘧啶与洛铂腹腔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R0根治性切除术,根据术中腹腔化疗药物不同分为洛铂组30例和氟尿嘧啶组38例。术中洛铂组予以注射用洛铂进行腹腔化疗,氟尿嘧啶组予以氟尿嘧啶植入剂于术野内多点放置,2组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接受标准XELOX辅助化疗方案。比较2组术后3 d及辅助化疗前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1、3、5年SAHA研究购买肿瘤复发/转移发生率,并绘制K-M生存曲线比较2组5年无病累积生存率。结果 术后3 d 2组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及辅助化疗前WBC、PLT、ALT、AST、S寻找更多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ung biopsy0.05);但氟尿嘧啶组辅助化疗前BUN低于洛铂组(P<0.01)。2组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禁食水时间、术后开放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热峰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尿嘧啶组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洛铂组(P<0.01)。2组术后1、3、5年肿瘤复发/转移发生率及术后5年无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洛铂与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在对机体血液毒性、肝肾功能、术后恢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及5年无病累积生存率、不良反应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但相较于洛铂,缓释氟尿嘧啶在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更占优势。

结直肠癌肝转移与神经精神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CRC)肝转移是导致CRC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神经精神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焦虑症、抑郁症等,这类疾病在CRC肝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总结神经精神疾病与CRC肝转移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结直肠癌”“肝转移medical news”“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焦虑症”和“抑郁症”为关键词,检索2000-04-01-2022-04-01中国知网及PubMed相关文献。纳入标准:抑郁症与CRC肝转移;焦虑症与CRC肝转移;AD与寻找更多CRC肝转移;PD与CRC肝转移。排除标准: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与其他癌种的相关研究。最终纳入分析文献57篇。结果显Adezmapimod化学结构示,焦虑症、抑郁症促进CRC肝转移,其潜在机制主要涉及HPA轴、交感神经系统、肿瘤免疫微环境、肠道菌群及炎症等;而AD、PD与CRC肝转移的关系尚不明确,目前研究涉及肠道菌群、PI3K/Akt/mTOR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五肽2(NPTX2)等。提示,神经精神疾病与CRC肝转移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焦虑症与抑郁症对CRC肝转移影响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但是AD、PD对CRC肝转移的影响尚不明确,目前相关报道较少且缺乏前瞻性研究,其相关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莫匹罗星抗结直肠癌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莫匹罗星抗结直肠癌(CRC)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莫匹罗星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获取CRC相关靶点,利用Venny平台筛选出二者交集靶点作为莫匹罗星抗CRC潜在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潜在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对PPI进行拓扑分析及可视化。将潜在selleckchem Q-VD-Oph靶点导入MetascapeLY-188011及Bioinformatics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热图,气泡图以及通路图。结果 获得了莫匹罗星抗CRC潜在作用靶点89个,其中关键靶点为JUN、PTGS2、SRC、STAT3、IL1B及CASP3。富集度较Biobased materials高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及分子功能分别主要为细菌源性分子的反应、内溶酶体和蛋白激酶c活性等。莫匹罗星抗CRC的信号通路有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 莫匹罗星抗CRC可能机制包括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抗炎以及破坏癌细胞微环境等。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相关新基因APOH、KNG1和FGG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转移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PF-6463922体内O)下载GSE41568数据集,用Limma软件包筛选转移性和原发性结直肠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结直肠癌不同转移部位相关的核心模块和核心基因;使用STRING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PROGgenesV2数据库进行预后分析。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基因参与结直肠癌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 共获得1 159个差异表达基因,由703个上调基因和456个下调基因组成。共表达模块中,前50个核心基因的基因本体(GPI3K/Akt/mTOR抑制剂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基因主要与创伤反应和急性炎症反应相关。通过PPI网络筛选的3个核心基dysplastic dependent pathology因APOH、KNG1和FGG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APOH、KNG1和FGG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这些基因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诊疗抉择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急症,处理不当会危及生命。合并机会性感染时,如何权衡原发病治疗与机会性感染治疗是一道临床难botanical medicine题。本文报道1例妊娠期加重的急性重度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与乙型www.selleck.cn/products/fg-4592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经多学科讨论,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治疗1次后好转,出院后病理提示CMV结肠炎,是否加用抗病毒治疗存在争议,又因患者无法按时诊治,后复诊时行IFX药物监测提示血药浓度低,抗抗体阴性,但症状及肠镜均好转,IFX是否优化存在矛盾,经医患共决策后予以优化,目前达到黏膜愈合。该患者起病时具备多种高危因素并合并机会性感染,经积极治疗后避免了外科手术,预LGX818浓度后良好。希望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给临床医师提供借鉴。

“瓜蒌-薤白”下调Rab18抑制铁死亡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动脉内膜脂质、炎性细胞、钙离子等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泡沫细胞是粥样斑块的主要组成,其形成是AS发生的标志,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是泡沫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铁死亡是AS的重要参与者,是依赖于铁过量的脂质过氧化导致的细胞死亡程序。过量铁降低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与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表达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GSH)水平,抑制抗氧化系统;升高脂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表达及丙二醛(MDA)与活性氧(ROS)水平,增加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造成细胞损伤、增殖及泡沫细胞形成,促进AS发生的直接原因。铁死亡造成的细胞脂质过氧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脂质过selleck 3-Methyladenine氧化物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增加清道夫受体表达,加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吸收;降低胆固醇逆转运蛋白的表达,减少胆固醇外排;激活炎症,促进铁吸收,加重铁死亡,促进泡沫细胞形成。铁死亡抑制剂减少巨噬细胞铁死亡及脂质沉积,表明抑制铁死亡是减少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重要手段,但铁死亡在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脂质过氧化是铁死亡引起泡沫细胞形成的直接因素,脂酰辅酶A长链合成酶(ACSLs)是调控脂质过氧化的重要因子。Rab18调控ACSLs参与细胞脂质代谢,调节脂质过氧化。提示,Rab18可能通过调节脂质过氧化参与铁死亡。“瓜蒌-薤白”(GLXB)药对载于《金匮要略》中,具有祛痰降浊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AS等代谢类疾病。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GLXB通过调节肝脏代谢轮廓、改善甘油磷脂代谢与糖代谢、降低氧化应激,发挥其调节血脂水平、减少肝脏脂滴数目、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治疗AS的作用。前期实验显示,GLXB能够降低VSMCs中Rab18表达,但其对VSMCs源性泡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以VSMCs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为出发点,基于铁死亡考察GLXB对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与具体机制,为GLXB治疗AS提供科学基础。目的:明确GLXB对铁死亡及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ox-LDL诱导VSMdiABZI STING agonistCs,建立VSMCs源性泡沫细胞模型,以细胞酯化率大于50%为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标志;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药物刺激浓度;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脂质蓄积情况,酶法检测细胞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检测线粒体氧化损伤状况;亚铁嗪微板法检测细胞铁含量;比色法检测细胞MDA与GSH水平,羟胺法检测细胞SOD水平,荧光探针检测细胞ROS水平;蛋白免疫Cloning and Expression印迹法检测细胞GPX4、SLC7A11、ACSL4及Rab18表达。利用Rab18过表达质粒及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考察Rab18对GLXB抑制铁死亡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1.GLXB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ox-LDL诱导建立VSMCs源性泡沫细胞模型,GLXB显著降低ox-LDL诱导的VSMCs脂质水平、酯化率及脂滴蓄积,抑制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2.GLXB通过抑制铁死亡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GLXB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VSMCs线粒体皱缩及其“嵴”结构的减少;降低细胞总铁、MDA及ROS水平,升高SOD及GSH水平,升高抗氧化调节蛋白GPX4及SLC7A11的表达,降低脂质过氧化调节蛋白ACSL4的表达。铁死亡激动剂Erastin干预后,GLXB抑制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被逆转,细胞脂质水平、脂滴蓄积及酯化率显著增加;细胞总铁、MDA及ROS水平升高,SOD及GSH水平降低,GPX4及SLC7A11的表达降低,ACSL4的表达升高。3.GLXB通过下调Rab18抑制铁死亡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GLXB显著降低VSMCs内Rab18的表达;Rab18过表达后,GLXB抑制铁死亡、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被取消,细胞脂质水平、脂滴蓄积及酯化率增加;细胞总铁、MDA及ROS水平升高,SOD及GSH水平降低,GPX4及SLC7A11的表达降低,ACSL4的表达升高。结论:1.GLXB减少ox-LDL诱导的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2.GLXB抑制VSMCs铁死亡,并通过抑制铁死亡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3.GLXB通过下调Rab18抑制铁死亡减少VSMCs源性泡沫细胞形成。

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亚临床甲减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绝经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疗效。方法 62例绝经后亚临床甲减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的80.Modeling HIV infection and reservoir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SH(4.60±2.20)mIU/L低于对照组的(8.49±2.23)mIU/L, FT3(4.32±1.87)pmol/L、FT4(13.50±5.33)pmol/L高于对照组的(1.90±0.80)、(6.35±2.30)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4.95±0.44)mmol/L、TG(1.22±0.20)mmol/L、LDL-C(2.45±0.22)mmol/L低于对照组的(5.92±0.46)、(1.87±0.23)、(3Ipatasertib小鼠.09±0.3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2/31)与对照组的9.68%(3/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绝经后亚临床甲减患selleckchem BMN 673者应用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甲状腺功能及血脂水平,且治疗安全性有保障。

PLR、NLR、MLR、SII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血液检查结果,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SII)在不同疾病活动度时的变化、相关性及对疾病活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1.研究方法:选取自2015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195例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07例,克罗恩病患者88例,同时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体检科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99例作为对照组。2.资料收集:收集IBD患者及健康者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血常规(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等指标)、病变部位、用药史、内镜下表现等资料,我们将IBD分为两个不同的疾病组,分别采用通过Tru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UC疾病的活动水平与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的计算方式评估CD疾病活动性,进一步分为缓解组、活动组(轻度、中度、重度)。3.统计方法: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和ANOVA分析来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有无统计学差异,多组数确认细节据再进行多重比较;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使用Mann-Whitney U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有无统计学差异,多组数据再进行多重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最后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其95%CI,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BD组的PLR、NLR、MLR、SI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10.19,11.38,8.67,10.98,p<0.05)。2.UC组的PLR、NLR、MLR、SI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8.60,10.14,7.46,9.42,p<0.05)。3.CD组的PLR、NLR、MLR、SI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9.06,9.48,7.54,9.58,p<0.05)。4.UC活动期的PLR、NLR、MLR、SII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活动期的PLR、NLR、MLR、SII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UC中,PLR、NLR、MLR、SII在不同疾病活动性时(缓解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缓解期和轻度组,重度组的PLR、NLR、MLR、SII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CD中,PLR、NLR、MselleckLR、SII在不同疾病活动性时(缓解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缓解期和轻度组,重度组的PLR、NLR、MLR、SII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UC中,PLR、NLR、MLR、SII与UC活动性呈正Epigenetic change相关(r_s=0.561,0.500,0.447,0.675,p<0.001),其中SII的正相关系数r最高(r=0.675,p<0.001),与UC的疾病活动性正相关性最好。9.在CD中,PLR、NLR、MLR、SII与CD活动性呈正相关(r_s=0.542,0.397,0.432,0.619,p<0.001),其中SII正相关系数r最高(r=0.619,p<0.001),与CD的疾病活动性正相关性好。10.根据UC的缓解期与活动期为临界值绘制ROC曲线,PLR、NLR、MLR、SII对UC的疾病活动期均有预测价值(p<0.05)。它们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935、0.829、0.915,它们Cut-off值分别为153.05、2.41、0.34、790.77,它们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0.2%和82.8%、81.2%和91.9%、65.3%和89.9%、74.3%和97.0%。11.根据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计算法≥5分为临界值绘制CD的ROC曲线,PLR、NLR、MLR、SII对CD的疾病活动期均有预测价值(p<0.05)。它们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6、0.916、0.831、0.933,它们的Cut-off值分别为142.97、2.05、0.29、624.00,它们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9.6%和77.8%、85.7%和82.8%、72.7%和80.8%、83.1%和89.9%。结论:1.PLR、NLR、MLR、SII在UC、CD中均升高,并且在疾病活动期明显升高。2.PLR、NLR、MLR、SII与UC和CD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并且对疾病活动性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中NLR对UC的预测价值最高,SII对CD疾病活动性的预测价值最高。

高分辨MRI与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和超声造影(CEU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7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内动脉系统源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分为AIS组40例和非AIS组31例,分别行HRMRI和CEUS检查,统计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成分检出情况,比较两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AIS组40例共106个斑块,非AIS组31例65个斑块,HRMRI检查中,AI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为55.7%(59/106),非AIS组为36.9%(2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3,P=0.017)。CEUS检查中,AI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为47.2%(50/106),非AIS组为30.8%(2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AIS组中,HRMRI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Second generation glucose biosensorCEUS(P=0.selleckchem Dinaciclib005),2种检查的一致性较差(Kappa=0.269)。结论 HRMRI和CEUS均能有效区分易损斑块,HRMRI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更高,且能细化斑块成分,为临床诊断D-Lin-MC3-DMA使用方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