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肽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脏铁死亡和炎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肌肽(CAR)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脏铁死亡和炎症的影响。方法 以STZ诱导C57小鼠构建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STZ模型),以正常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小鼠分为5组(每组6~8只):正常对照(NC)组、肌肽(CAR)组、STZ模型(STZ)组、STZ模型+肌肽(STZ+CAR)组、STZ模型+铁死亡抑制剂(STZ+Fer-1)组。喂养小鼠16周后,收集小鼠血清检测血肌酐(CRE)和尿素氮(BUN)水平,尿液检测小鼠24 h尿白蛋白水平。HE染色、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损伤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线粒体的形态。PCR检测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肾脏活性氧(ROS)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铁死亡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 4)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 4)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对小鼠肾脏组织进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Fe~(2+)含量的测定。结果 与NC组相比,STZ组CRE和BUN水平升高(P<0.001);与STZ组相比,STZ+CAR组CRE和BUN水平降低(P<0.001,P<0.01)。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肾组织肾小管扩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糖原沉积增加;与STZ组相比,STZ+CAR组肾小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和phenolic bioactives糖原沉积减少。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STZ组小鼠肾脏线粒体肿胀,膜密度增加,线粒体脊减少或缺失,STZ+CAR组和STZ+Fer-1组肾小管扩张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肾脏炎症因子(IL-1β、IL-6、MCP-1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01或P<0.01);与GSI-IXSTZ组相比,STZ+CAR组IL-1β、IL-6、MCP-1和TNF-α)的mRNA表达下降(P<0.01或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肾脏组织ROS水平升高(P<0.001);与STZ组相比,STZ+CAR组小鼠肾脏组织ROS水平表达下降(P<0.01)。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肾脏GPX4表达与GSH含量下降(P<0.001),ACSL4蛋白表达、MDA和Fe~(2+)含量增加(P<0.01或P<0.001),STZ+CAR组GPX4表达与GSH含量增加(P<0.01),ACSL4蛋白表达、MDA和Fe~(2+)含量下降(P<0.01或P<0.001)。结论 CAR能够抑制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铁死亡和炎症,selleck产品改善糖尿病小鼠肾脏病理损伤。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病例分为联合组52例和常规组53例,在健康宣教和日常生活、饮食、作息调理的基础上,常规组服用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用药基础上服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指标包括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D-乳酸含量、二胺氧化酶(DAO)活性、T细胞亚群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明显CL 318952价格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乳糖含量和DAO活性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8+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D4+、CD4+/CD8+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Pevonedistat0.05),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可有效增强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症Medical law反应。

IVIM-DWI联合DCE-MRI定量参数与MRE活动性分级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联合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在克罗恩病(CD)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并与基于磁共振肠造影(MRE)的活动性分级比较,讨论两者鉴别CD活动性的效能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CD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E、IVIM-DWI和DCE-MRI扫描。于病变最显著区测量功能MRI定量参数;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HBI)分为缓解组、轻中度活动组和重度活动组,比较MRE活动性分级及功能MRI定量参数的组间差异,对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IVIM-DWI和DCE-MRI定量参数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比较MRE活动性分级和功能MRI定selleck量参数鉴别CD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Marine biodiversity随病情加重,MRE活动性分级提高(P<0.001);ADC_(fast)升高(P<0.001),Fraction of ADC_(fast)降低(P=0.001);K~(trans)和K_(ep)升高(P<0.001、P=0.005)。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K~(trans)和ADC_(fast)是鉴别CD活动性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功能MRI组合定量参数(K~(trans)+ADC_(fast)获悉更多)(AUC=0.871)鉴别缓解组和活动组的诊断效能优于MRE活动性分级(AUC=0.744)(P=0.027)。结论 功能MRI模型在鉴别CD活动性方面比MRE活动性分级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背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中国成人死亡和严重残疾的首位病因。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均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high sensitiviGPCR & G Protein抑制剂ty 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CAR)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且易于监测的新型炎症标志物。有研究发现,CAR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靠指标,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类似,但目前关于CAR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严重程度的关系尚无定论,CAR作为炎症指标与ICAS的发生及进展是否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hs-CRP/ALB,CAR)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程度的关系,以期为脑梗死的早期预测评估及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住院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患者166例,其中合并ICAS133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就诊于我院头晕合并ICAS 4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史、既往卒中史、吸烟饮酒史)及实验室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s-CRP、ALB),通过计算得出hs-CRP/ALB(CAR)值。同时完善头颅MRI及头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根据DSA检查结果,按照Samuels分级将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ICAS组33例、轻度ICAS组40例、中度ICAS组35例、重度ICAS组58例。依据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ICAS组33例、单支血管ICAS组53例、多支血管ICAS组80例。分析CAR水平与各组间研究对象的统计学差异。以上资料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史比较Χ2=4.330,P=0.0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hs-CRP、CA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Samuels分级进行分组后两两比较得出高血压、FIB、hs-CRP、ALB、CAR与脑梗死患者ICAS的严重程度有关。(P<0.05)。(3)依据颅内动脉狭窄支数进行分组后两两比较得出高血压及FIB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hs-CRP、CAR随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支数的增加逐渐增高,而血清ALB是逐级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研究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CAR与ICAS程度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LB与ICA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以CAR与ICAS严重程度相关系数最高(r=0.721)。(5)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不同狭窄支数的研究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Entinostat配制CAR与狭窄支数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LB与狭窄支数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以CAR与狭窄支数相关系数最高(r=0.535)。(6)根据脑梗死患者ICAS程度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447,95%CI(0.220-0.906)]和CAR[OR=1.611,95%CI(1.408-1.843)]是脑梗死患者ICAS严重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ALB[OR=0.802,95%CI(0.708-0.908)]是脑梗死患者ICAS严重程度增加的保护因素(均P<0.05)。(7)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hs-CRP、anti-programmed death 1 antibodyALB、CAR对ICAS严重程度预测的可靠性,CAR预测LAA型脑梗死患者ICAS可靠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97-0.920;P<0.001),hs-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3-0.981;P<0.001),ALB的曲线下面积为0.244(95%CI:0.171-0.318;P<0.001)。其中CA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合ROC曲线坐标,计算CAR的约登指数,当最佳截断值为7.35x10-2,此时敏感度为74.10%,特异度为89.80%。提示CAR对ICAS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1)hs-CRP、ALB、CAR均与脑梗死患者ICAS的发生及狭窄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2)hs-CRP、CAR随着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颅内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呈显著正相关,而血清ALB随着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颅内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级递减,呈负相关。(3)CAR可用于预测脑梗死患者ICAS的发生,且预测价值优于单独的hs-CRP或ALB。

肾俞穴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腰部肾俞穴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6例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伤科五区门诊诊治的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刀组与针刺组),每组43例(后期每组均脱落1例)。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针刀组接受针刀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及WOMAC各部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刀或针刺治疗2次,休息1月Hepatocyte histomorphology后,2组患者VAS评分及Microbiology抑制剂WOMAC各部分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此时针刀组患者VAS评分及WOMAC各部分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 针刀肾俞穴治疗膝骨关节炎Galunisertib核磁近期疗效确切,符合中医“下病上治”理念。针刀疗效较同尺寸的针灸针更明显,说明针刀治疗中刀松解作用的重要性。不过,肾俞穴治疗膝痛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来剖析。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一种特殊的结直肠肿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认识结直肠LST临床病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结直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内镜下治疗技术(EMR、ESD)治疗结直肠L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帮助内镜医师更好地识别、处理结直肠LST,从而有助于结直肠LST的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结直肠癌相关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经内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LST并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根据内镜下分型将入组患者分为LST-G-H、LST-G-M、LST-NG-F和LST-NGmedical consumables-PD4组,又根据患病部位分为结肠及直肠两组,比较不同亚型及不同病变部位LST患者的临床病理差异,总结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LST发生恶变的影响因素。2.将入组患者按患者内镜下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对其治疗L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213例患者,共224个病灶。≥60岁患者比例为64.3%,男性比例为57.7%,发病部位以右半结肠最为常见(42.4%)。不同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同,LST-G-M最为常见(107处,47.8%),其次为LST-NG-F(67处,29.9%),LST-G-H(38处,17.0%),LST-NG-PD最少(12处,5.4%LXH254溶解度)。LST-G-M的直径[(2.90±1.31)cm]大于LST-G-H、LST-NG-F及LST-NG-PD[分别为(2.44±1.13)cm,(1.63±0.64)cm,(1.96±0.63)购买NSC 119875cm],差异有显著性(P<0.001)。LST-NG-PD的癌变率最高(75.0%),其次为LST-G-M(73.8%),LST-G-H和LST-NG-F的癌变率较低(分别为34.2%、23.9%),差异有显著性(P<0.001)。LST-NG-PD浸润性癌的发生率(33.3%)明显高于LST-G-M(10.3%)、LST-NG-F(6.0%)、LST-G-H(0%),差异有显著性(P=0.005)。在内镜下分型方面,直肠LST-G-M的发生率(64.3%)高于结肠(37.9%),但LST-NG-F的发生率(16.7%)小于结肠(37.9%),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两者LST-G-H和LST-NG-P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均>0.05)。在病理特征方面,直肠LST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34.5%)小于结肠(55.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56.0%)大于结肠(36.4%),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为0.002、0.004);此外,直肠LST黏膜下浸润性癌的发生率(9.5%)也高于结肠(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是否合并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病史、是否多发均与LST发生癌变无关,而内镜下分型(P<0.001)、病变部位(P=0.002)、病变直径(P<0.001)与LST癌变有关,将内镜下分型、病变部位、病变直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为LST-NG-PD(P=0.010)、LST-G-M(P<0.001),直径≥2.0cm(P=0.005)是LST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46处结直肠LST病灶行EMR治疗,142处结直肠LST病灶行ESD治疗。EMR治疗结直肠LST病变的平均直径小于ESD组[分别为(1.53±0.46)cm、(2.48±1.16)c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ESD治疗结直肠LST病变的整块切除率(93.7%)高于EMR(76.1%),R0切除率(90.1%)也显著高于EMR(73.9%),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为0.002、0.006)。ESD治疗结直肠LST病变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1%(3/142)及2.8%(4/142),而在EMR组未发现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的发生。ESD组经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42个月)的规律随访后,3例出现复发(复发率2.52%,3/119)。EMR组经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3-24个月)的规律随访后,1例出现复发(复发率2.63%,1/38),大于接受ESD治疗患者的复发率(2.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结论:1.结直肠LST是一种特殊的结直肠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亚型及不同部位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不同。当病变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0cm易发生恶变。2.ESD及EMR均可有效治疗结直肠LST,但ESD治疗结直肠LST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是治疗结直肠LST较理想的方法。EMR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可作为直径较小的结直肠LST病变(<2.0cm)的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危险因素及Treg、Th17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Staurosporine采购(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8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87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reg、Th17及Th17/Treg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19例类风湿性关X-li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32例,感染率为26.89%;侵入性操作、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较大、骨密度T值较低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外周血Treg、Th17及Th17/Treg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Treg、Th17及Th17/Treg联合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临床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特异selleck抑制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0.46%和90.62%。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较多、骨密度T值,Treg、Th17及Th17/Treg联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栀子苷干预类风湿关节炎血管新生中SphK1介导的糖酵解代谢紊乱

背景:血管新生贯穿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整个病程,参与滑膜恶性增生,血管翳形成以及软骨和骨损伤。在炎性状态下,由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组成的血管系统的代谢平衡被打破,活化的VECs为应对激增的能量与物质需求而选择有氧糖酵解作为主要代谢方式。相较于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由于其快速的ATP供应满足细胞增殖,出芽等生物学功能的需求,同时代谢中间产物还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信号。滑膜炎性微环境中的糖代谢重编程决定了糖酵解代谢在RA血管新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明确内皮糖代谢方式的变化可能为RA的血管新生抑制疗法提供新策略。栀子苷(Geniposide,GE)作为中药栀子主要有效成分,发现对实验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通过抑制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kinases,Sph K1)及其下游信号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血管新生;而具有多羟基活性结构的GE与Sph K1结合位点预测,提示了GE作用的潜在靶点。但GE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方式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筛选并验证与RA相关的糖代谢差异代谢物,从细胞和分子代谢层面探讨RA糖酵解代谢参与血管新生的机制,进而为RA血管新生抑制疗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目的:筛选并验证与RA相关的糖酵解途径差异代谢物,明确PFKFB3是否为关键限速酶,阐明GE在胞内发挥活性,通过靶向Sph K1调控PFKFB3介导的糖酵解代谢在RA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从内皮糖代谢重编程的视角阐释RA血管新生的发病机理,为GE发挥RA血管新生抑制疗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AA大鼠和TNF-α诱导的HUVECs炎性细胞模型,构建糖酵解途径特征样品处理方PI3K/Akt/mTOR抑制剂法及分析方法,结合UPLC-Q-TOF/MS和UPLC-MS/MS建立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RA患者血液、AA大鼠滑膜组织、HUVECs细胞裂解液进行分离鉴定,筛选出潜在差异代谢物并对目标代谢物进行含量测定。通过WB和ELISA方法对筛选出的限速酶进行功能验证。2.采用HE、IHC、WB方法检测AA大鼠和TNF-α诱导的HUVECs的糖酵解代谢水平及信号蛋白的表达;Sph K1-si RNA检测胞内信号蛋白的表达和糖酵解水平,证明Sph K1参与调节糖酵解途径。分别采用信号通路特异性激动剂及抑制剂干预,检测信号蛋白表达,明确Sph K1-PI3K-Akt-PFKFB3信号的上下游关系。采用WB和免疫共沉淀法(CO-IP)分别检测信号蛋白Sph K1、PI3K、Akt和PFKFB3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以及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测胞内葡萄糖摄取含量、胞内乳酸堆积含量以及荧光葡萄糖类似物2-NBDG的流式和荧光成像分析检测糖酵解代谢水平。3.采用UPLC-Q-TOF/MS检测FLSs和HUVECs胞内的GE;通过化学合成FITC-GE,采用激光共聚焦分析FITC-GE的胞内分布和亚细胞定位,为GE在胞内发挥作用提供可视化验证。对GE和Sph K1抑制剂PF543干预的AA大鼠和TNF-α诱导的HUVECs,通过WB和CO-IP分析信号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CCK-8、迁移、成管和基质胶栓实验,检测HUVECs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分析GE对体外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1.GE干预实验性关节炎模型糖酵解代谢水平的代谢组学分析进行RA患者血清和AA大鼠滑膜组织代谢组学分析,分别鉴定出11个和13个影响疾病的糖酵解代谢产物,结合定量测定结果,显示RA患者血清中葡萄糖含量降低,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含量增加,而AA大鼠滑膜组织和TNF-α诱导的HUVECs细胞模型中糖酵解代谢产物的含量均增加。GE干预后显著缓解AA大鼠的运动表现、关节症状及滑膜病理情况,下调AA大鼠滑膜组织和HUVECs细胞中的糖酵解代谢产物含量,且不同程度的回调AA大鼠滑膜组织中6个糖酵解代谢产物。结合WB对限速酶表达验证结果,GE显著下调PFKFB3表达及其催化产物2,6-二磷酸果糖的含量,但对PFK1表达无显著影响。表明实验性关节炎中糖酵解代谢异常升高,GE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PFKFB3介导的糖酵解代谢有关。2.Sph K1调控PFKFB3诱导内皮糖酵解代谢的机制探究体外构建有氧或缺氧条件下TNF-α诱导的HUVECs模型,检测发现胞内葡萄糖摄取及乳酸累积量均增加,表现为有氧糖酵解代谢方式;检测AA大鼠和HUVECs中目标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发现Sph K1、PI3K-Akt信号及PFKFB3均被过度激活。通过Sph K1-si RNA转染HUVECs发现,目标蛋白Sph K1、p-Sph K1、p-PI3K、p-Akt、PFKFB3、p-PFKFB的表达均被抑制,PI3K和Akt表达Redox biology不变;且细胞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累积增加表明糖酵解水平被抑制。CO-IP结果显示Sph K1与PI3K和p-PI3K存在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工具药K6PC-5(Sph K1激动剂)、PF543(Sph K1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MK2206(Akt抑制剂)和PFK15(PFKFB3抑制剂)干预后的信号蛋白分析显示,抑制Sph K1,PI3K-Akt蛋白的表达和激活均显著下降;PI3K-Akt信号抑制后对Sph K1的表达和激活无影响,但能上调PFKFB3的蛋白表达和激活;抑制PFKFB3后Sph K1和PI3K-Akt的表达和激活均无显著性变化。不同抑制剂干预后的细胞糖酵解水平分析显示,细胞内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累积水平被不同程度地抑制。综上,表明PFKFB3由Sph K1-PI3K-Akt正调控诱导HUVECs的糖酵解代谢水平。3.糖酵解代谢紊乱下的血管新生及GE的作用和机制探究采用不同浓度GE干预AA大鼠和TNF-α诱导的HUVECs,发现GE回调AA大鼠血清中葡萄糖、乳酸和2,6-二磷酸葡萄糖的含量,不同程度地下调滑膜中PFKFB3和p-PFKFB3表达;TNF-α诱导的HUVECs中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累积量减少。WB和CO-IP检测细胞信号蛋白,显示GE不同程度地抑制Sph K1和PI3K、p-PI3K的蛋白间相互作用,以及下调Sph K1-PI3K-Akt信号轴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PFKFB3-si RNA转染HUVECs,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受到抑制,表明抑制糖酵解可有效缓解体外血管新生水平。GE对体内外血管新生评价显示,GE抑制C57BL/6小鼠体内血管的生成、结构和功能,以及TNF-α诱导的HUVECs增殖、迁移和成管生物学功能改变。对GE的作用方式分析表明,在FLS和HUVECs细胞裂解液中均发现GE原形成分。激光共聚焦检测FITC-GE分布情况,表明FITC-GE呈弥散状态分散于FLS和HUVECs胞浆中可,确认细节之后分布于胞质内的细胞器中,较线粒体优先在内质网中聚集,可能与其到内质网发挥生理活性有关;且与胞膜有共定位的橙色荧光显示。表明GE可能进入胞内,通过抑制Sph K1及其下游信号介导的糖酵解,发挥RA血管新生抑制作用。结论:1.GE下调实验性关节炎中异常升高的糖酵解代谢,可能与抑制糖酵解途径限速酶PFKFB3的表达有关;2.Sph K1-PI3K-Akt信号正向调控PFKFB3的表达和激活,参与HUVECs糖酵解代谢;3.GE进入胞内抑制Sph K1-PI3K-Akt信号激活的PFKFB3,下调糖酵解代谢水平,改善实验性关节炎血管新生。

膝关节旋转与髌骨不稳

背景:髌骨不稳与胫骨、股骨以及软组织的一系列解剖形态异常有关,髌骨不稳与膝关节旋转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的:分析膝关节旋转角度对髌骨不稳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6例,收集患者膝关节三维CT与髌骨(merchant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通过测量胫骨近端旋转角度、股骨远端旋转角度、膝关节旋转角度、髌骨倾斜角度及髌骨外移距离等影像学参数,分析膝关节旋转与髌骨不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膝关节旋转角度与髌骨倾斜角度(R=0.440,Pselleck NMR <0.001)、髌骨外侧移位距离(R=0.453,P <0.001)中等相关,随着膝关节外旋转角度的增加,髌骨倾斜角度与髌骨外侧Software for Bioimaging移位距离均增加;胫骨近端旋转角度与髌骨倾斜角度(R=0.578,P <0.001)和髌骨外侧移位距离(R=0.654,P<0.001)呈现出强相关,胫骨近端外旋转角度的增加,髌骨倾斜角度和髌骨外侧移位距离随之增加;股骨远端旋转与髌骨倾斜角度、髌骨外侧移位距离无相关性;(2)结果显示,在影像学表现中,髌骨外侧移位距离相比髌骨倾斜角度受膝关节旋转角度的影响小,胫骨近端旋转角度与膝关节旋转角度强相关,膝关节旋Tamoxifen转的改变主要是受胫骨近端旋转影响,而股骨远端旋转与膝关节旋转无相关性。

强化抗栓续贯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6年6月-2022年6月www.selleck.cn/products/gsk1120212-jtp-74057收治的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研究组)采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另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发现狭窄及血栓形成后立即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经强化抗栓治疗后3genitourinary medicine4例(94.4%)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例(5.6%)患者血栓残留,但体积较前明显缩小。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上新发脑梗死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PEG300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2例术中栓子脱落堵塞保护伞事件,1例血栓逃逸堵塞远端血管,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