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免疫失衡的调节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探讨补中益气汤调节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大鼠模型免疫失衡的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使用高碘饮水联合弗氏佐剂与猪甲状腺球蛋白(pTG)免疫注射建立EAT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硒酵母组S63845 NMR、补中益气组3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2个月。检测大鼠血清抗甲状腺抗体,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比例,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Smad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Regorafenib molecular weight蛋白抗体(TGAb)水平升高(P<0.05),光镜下模型组甲状腺组织部分滤泡破坏,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说明造模成功。且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mad2、Smad3、Foxp3 mRNA低表达(P<0.05),Foxp3蛋白低表达(P<0.05),同时Th17%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硒酵母组与补中益气组TPOAb与TGAb水平下降(P<0.05),且2组甲状腺组织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组TGF-β1、Smad2、Smad3 mRNA高表达,且Smad4蛋白、Foxp3蛋urinary metabolite biomarkers白高表达,Treg%升高(P<0.05)。与硒酵母组比较,补中益气组TGF-β1、Smad2、Smad3、Foxp3 mRNA和Smad4蛋白亦呈现高表达状态,Treg%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硒酵母组和补中益气组Th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能够显著改善EAT大鼠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Smad通路,增加Foxp3表达,进而调节Th17/Treg失衡有关。

基于炎症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在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白细胞计数、确认细节淋巴细胞计数、血尿素联合凝血酶原活动度在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16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入院治疗90天为观察时间节点,根据患者的转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与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MELD-Na评分的相关性采PUN30119采购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对照组的年龄、男性比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BUN)、血肌酐(Cr)、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高于研究组(P<0.05),淋巴细胞计social impact in social media数(LYM)、前白蛋白(PA)、Na+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研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OR 2.989,95%CI 1.268~7.046,P=0.012)、LYM(OR 0.386,95%CI0.182~0.817,P=0.013)、BUN(OR 2.244,95%CI 1.051~4.794,P=0.037)和PTA(OR 0.180,95%CI 0.059~0.546,P=0.002)是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WBC、LYM、BUN及PTA四者联合的logistic回归WLBP模型=2.3972+0.4107×WBC-1.6947×LYM-0.1147×PTA+0.1284×BUN。WLBP模型与MELD评分(r=0.715,P<0.001)、MELD-Na评分(r=0.729,P<0.001)呈正相关。WLBP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836,优于单独使用WBC(AUC=0.634)、LYM(AUC=0.602)、BUN(AUC=0.648)或PTA(AUC=0.752)的预测价值(Z=-4.536,Z=-4.933,Z=-4.240,Z=-2.450;P<0.001,P<0.001,P=0.014,P=0.001)。结论 WBC、LYM、BUN及PTA是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四者联合的WLBP模型对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维生素C在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急性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为了探究维生素C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致小鼠肝脏损伤的影响,试验将60只雄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AP组及维生GNE-140配制素C干预组(VC+APAP组),除对照组外,APAP组和VC+APAP组小鼠均按体重腹腔注射350 mg/kg的APAP,按体重200μL/10 g给药,MS-275配制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VC+APAP组在APAP注射前30 min和注射后12 h按体重腹腔注射30 mg/kg的维生素C。APGenetic researchAP处理24 h后收集小鼠血液样本,检测各组小鼠肝脏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定肝脏细胞凋亡数;二氢乙啶(DHE)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检测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用ELISA试剂盒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质量浓度;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APAP组相比,VC+APAP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TUNEL阳性细胞百分率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小鼠肝脏组织中ROS相对荧光强度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GSH)浓度显著升高(P<0.05);肝脏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及TNF-α、IL-6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说明维生素C对APAP诱导的急性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Beclin1和PTE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目的 研究Beclin1和PLiraglutide核磁TE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结直肠癌预后CCRG 81045生产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2017年在解放军第九四医院就诊并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127例的结直肠癌癌灶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组织及每个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Beclin1、PTEN的定位,并检测两个基因的表达阳性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组织中Beclin1、PTEN mRNA表达,用Western印迹检测其中Beclin1、PTEN的蛋白表达,并比较2个基因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对Beclin1和PTEN的蛋白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两个基因之间是否存在可能的调控关系。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了解Beclin1、PTEN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Beclin1、PTEN均主要定位于结直肠细胞的胞质中,胞核中有少量表达;Beclin1在癌灶组织中的基East Mediterranean Region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PTEN在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双变量直线分析结果显示,在癌和癌旁组织中Beclin1和PTEN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r=-0.47,R~2=0.223);Beclin1和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与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淋巴转移、TNM分期均有关,Beclin1和PTEN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患者生存期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Beclin1和PTEN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的生存期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及Beclin1和PTEN蛋白的表达均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Beclin1和PTEN蛋白为保护因子。两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双阴性患者(P<0.05)。结论 Beclin1和PTEN可能共同参与结直肠癌发病的病理过程,并对其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预测作用。

黄连总生物碱与川木香挥发油配伍对痤疮小鼠的改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黄连总生物碱Core-needle biopsy与川木香挥发油配伍对小鼠耳廓痤疮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耳肿胀法,观察黄连总生物碱与川木香挥发油不同配伍比例(1:1、1:2、2:1、4:1)的抗炎效果并筛选最佳配伍比例。采用耳廓内侧面注射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建立小鼠痤疮模型,将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达帕林凝胶0.06 mg/cm~(2)·d组、黄连总生物碱与川木香挥发油配伍0.3、0.6、1.2 mg/cm~(Compound C生产商2)·d组,每组8只。造模5 d后涂抹相应的药物,早晚各1次,连续7 d。计算各组小鼠耳廓肿胀度;胸腺脾脏指数;观察耳廓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IL-1β水平、γ干扰素(IFN-γ)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耳廓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情况。结果:黄连总生物碱与川木香挥发油配伍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最佳配伍比例为4: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耳廓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胸腺和脾CHIR-99021抑制剂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血清中IL-6、IL-1β含量显著升高,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1),耳廓组织中TLR4、NF-κB p65的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连总生物碱与川木香挥发油4:1配伍的各剂量组耳廓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病理性改变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血清中IL-6、IL-1β含量显著降低,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耳廓组织中TLR4、NF-κB p65的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黄连总生物碱配伍川木香挥发油对小鼠痤疮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痤疮的炎症反应。

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研究进展

腹膜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继发性更为常见,多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阑尾黏液瘤等腹膜转移,原发性主要包括腹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MPM)。腹膜肿瘤患者数量多、治疗难、效果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晚期癌症,往往采取对症姑息处理,预后极差,通常仅维持3~6个月。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SB431542小鼠C)的全新治疗理念在防治腹膜肿瘤、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寻找更多量方面疗效显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HIPEC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和MPM等腹腔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IPEC技术亦日趋成熟,但由于国内外HIPEC技术方法、技术标准差异大,最General Equipment近国外的一些临床研究引起了一定争议,值得深入探讨和解决。目前国内外也在开展多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HIPEC对腹膜肿瘤防治的确切疗效,以规范化、标准化的HIPEC技术为基础,开展高级别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对促进我国腹膜肿瘤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补中益气汤加减合穴位贴联合西药治疗大肠癌术后便秘(脾气亏虚型)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合穴位贴敷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大肠癌术后便秘(脾气亏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4例,随机分对照组(32例)与治疗组(32例)。对照组只仅仅口服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为基础结合中药汤剂(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配合穴位贴敷外用,两selleck HPLC组都需要治疗2个疗程,10天/疗程,两疗程间隔3天。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时间变化(排便间隔、排便时长)、排便难度与便意、便质,记录两组受试者次要症状积分:肛门疼痛、腹痛、腹胀,监测便秘总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应用SPSS25.0软件对治疗期间所得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检验结果,评价分析该研究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入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比较:在便秘疗效评价方面:秩和检验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更能改善便秘症状。在中医疗效判定上:秩和检验Elexacaftor供应商的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96.88%)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的疗效差异显著(P<0.01)。3.观察便秘单项指标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排便间隔时间(P>0.05)、排便时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epigenetic heterogeneity组与治疗组的排便难度、便质、排便便意、肛门疼痛、腹痛、腹胀、便秘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口服中药合穴位贴敷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大肠癌术后脾气亏虚型便秘在排便难度、便质、排便便意、肛门疼痛、腹痛、腹胀方面的总体症状改善上有明显的效果。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各个指标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候各单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汗出短气、面白神疲积分方面,及肢倦懒言、便后乏力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汗出短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显著改善面白神疲、肢倦懒言、便后乏力和中医证候积分(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配合穴位贴敷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大肠癌术后脾气亏虚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便秘症状,并在患者中医证候方面改善明显。

基于IHH-Gli信号通路探讨龟鹿二仙胶含药血清调控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肥大分化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IHH-Gli信号通Pidnarulex小鼠路探讨龟鹿二仙胶含药血清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肥大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 取4周龄SPF级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将第三代生长良好的软骨细胞,设为空白组;采用含10 ng/mL IL-1β的10%FBS/DMEM培养上述第三代软骨细胞12 h后制备大鼠膝关节肥大软骨细胞模型,模型鉴定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龟鹿组、抑制剂组。空白组、模型组均采用含10%大鼠空白血清DMEM进行培养,龟鹿组和抑制剂组分别采用含10%龟鹿二仙胶大鼠含药血清和含10 nmol/L环巴胺的10%大鼠空白血清DMEM进行培养。培养72 h后在光镜下观察4组软骨细胞形态变化,qRT-PCR法检测4组印度刺猬(IHH)、膜受体Smoothened(Smo)、胶质细胞瘤转录因子(Gli)、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X型胶原α1(Col10A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等4组IHH、Smo、Gli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不规则形态增加,细胞间隙变大、数量变少,细胞碎片、悬浮死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龟鹿组、抑制剂组细胞不规则形态Genetic or rare diseases减少,细胞间隙变小、数量增多,细胞碎片、悬浮死细胞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龟鹿组和抑制剂组IHH、Smo、Gli、Runx2、Col10A1、MMP-1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IHH、Smo、Gli蛋白表达量均有一定程度提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龟鹿组和抑制剂组IHH、Smo、Gli、Runx2、Col10A1、MMP-1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Iselleckchem TalazoparibHH、Smo、Gli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均<0.05)。结论 龟鹿二仙胶含药血清可调节大鼠膝关节肥大软骨细胞的分解合成平衡,改善肥大软骨细胞的失稳态环境,其调控机制可能与IHH-Gli信号通路相关。

4K与3D腔镜系统在经胸乳径路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4K与3D腔镜系统在经胸乳径路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确认细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甲状腺良性疾病病人50例,将病人分为4K组和3D组,各25例。分别采用4K和3D腔镜系统行甲状腺手术,收集2组病人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手术医师进行主观感受问卷调查。结果:在手术时间方面,4K组和3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建立空间时间4K组长于3D组(P<0.01),2组腺体切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bloodstream infection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刀医师主观感受问卷调查显示,在视疲劳度、眩晕度和颜色分辨率和方面,4K组均高于3D组(P<0.05);在空间定向感、深度分辨率方面,3D组均高于4K组(P<0.05);在术中操作感方面,2组之间差异无Blebbistatin供应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3D腔镜系统,4K腔镜系统应用于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是安全可行的,4K腔镜系统可提供更好的分辨率、视敏度并能降低视疲劳度,3D腹腔镜系统较4K腔镜系统可以缩短手术中建立空间的时间,并可提供更好的空间定位感、纵深感。

酪醇与植物乳酸杆菌SC-5联用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反复发作、预后不良的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等多种症状。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接近千分之三,在欧洲接近千分之五,在世界范围内甚至更多,因此UC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1])。虽然抗炎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减轻UC症状,但由于预后效果差导致其长期使用受到限制~([2,3])。因此selleck抑制剂,探索治疗和预防UC的替代方法至关重要。UC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其中氧化应激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UC加重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摄入特定的天然抗氧化剂产品可以帮助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结肠炎~([4,5])。不同益生菌联合使用,或益生菌与其他天然物质联合使用对缓解UC进程更有效~([6])。酪醇(Tyrosol,TY)是一种源自橄榄油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脂、抗癌等特性~([7])。乳酸杆菌能拮抗致病菌,有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反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植物乳酸杆菌biological calibrationsSC-5(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C-5,S5)和TY均具有抗炎作用,并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UC。目前尚未有关于益生菌和天然抗氧化产物联用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讨S5与TY联用对UC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安全、天然的UC防治药物奠定理论基础。通过S5与TY联用干预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小鼠,记录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并对结肠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5与TY联用比单独使用,在缓解结肠炎小鼠的体重降低,结肠长度缩短,DAI评分增加,炎性细胞浸润、肠隐窝丢失方面的VX-661作用更为显著。通过Elisa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结果显示S5与TY联用显著降低了小鼠结肠组织中的促炎细胞因子。此外,S5与TY的分别使用还降低了UC小鼠结肠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二者联用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与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差异。我们进一步通过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中炎症信号通路NF-κB、MAPK的激活和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3蛋白表达含量。结果显示,S5与TY联用比单独使用显著提高了小鼠结肠组织中的ZO-1、Occludin、Claudin-3表达量,增加了小鼠结肠组织杯状细胞数量,保护了小鼠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同时,我们的结果进一步显示,S5与TY联用通过抑制NF-κB p65亚基和MAPK p38、JNK和ERK1/2)的磷酸化来抑制NF-κB和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其次,通过使用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分析显示,S5与TY联用比单独使用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影响较小,S5与TY联用组与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通过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结肠炎相关病理学指标有密切联系,其中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粪口菌属(Faecalibaculum)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等有益菌与DAI、促炎细胞因子、炎性细胞浸润呈负相关,而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志贺氏埃希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丹毒梭菌(Erysipelatoclostridium)等有害菌与DAI、促炎细胞因子、炎性细胞浸润呈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S5与TY联用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结肠炎诱导的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我们采集S5与TY联用处理过的小鼠粪便对UC小鼠进行粪菌移植实验(Fecal Bacteria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FMT)。随后我们对小鼠的肠道菌群及结肠中的炎性细胞因子、炎性信号通路、紧密连接蛋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FMT显著缓解了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病理组织损伤、增加了杯状细胞的数量、抑制了小鼠的炎症水平、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3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量。同时,FMT还可以缓解氧化应激和抑制由病原菌激发的NF-κB/MAPK相关炎症反应。此外,FMT显著增加了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中益生菌嗜黏蛋白Akkermansia的丰度~([10])。这些结果表明S5与TY联用依赖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缓解DSS导致的肠屏障损伤。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表明S5与TY联用可增强肠物理屏障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发挥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本实验为益生菌与天然抗氧化产物相关产品的开发以及公共卫生、畜牧养殖、疾病药物等相关领域提供了实验依据。